记录人间烟火当中的仪式感,大概就是这些废弃底片的意义。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普拉达。
曾经洋气的胶片
如今逐渐被遗弃
拥有一台可以走到哪儿拍到哪儿的菲林照相机和用不尽的胶片,曾经是所有中国民间摄影爱好者的梦想。
胶片,英文名Film,香港人称它菲林,其实是广东话发音的英文谐音。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菲林照相机让无数“羞涩内敛”的中国人解放天性,过了一把镜头前“我最闪亮”的瘾。
看这矫健的身姿
不过在上世纪,私人胶片摄影还属于高端消费,想要天天“咔嚓咔嚓”地拍家里得有矿才行。
为了拯救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摄影需求,数码摄影技术应运而生。
从年柯达发明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开始,数码摄影便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让更多普通人都能接触到这门技术。
对比胶片摄影,数码摄影更廉价的成本,更直观的成像,更方便的携带方式,让数码照相机走入了成千上万户普通家庭,摄影也从有钱人的特权变成了一项大众艺术。
柯达《串起每一刻》的》广告
每当电视上播放这段经典的柯达广告,试问谁不想亲自按下快门,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瞬间呢?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家不仅可以利用照相机本身的机身固件调整拍摄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电脑后期处理,让摄影作品更完美。
我是人群中最会照相的崽
而现在,只需要花上几百块钱买一部带摄影功能+后期修图软件的手机,打开摄像头,一个“摄影地才”也能过上天天“摄影艺术家”的生活。
而唯一能阻止一个人蓬勃拍摄欲望的也只有ta糟糕的摄影技术了。
多年前还令人兴叹的洋玩意儿,终于彻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最普通不过的部分。
普通到可以随手丢进垃圾堆的那种。
在北五环垃圾站
寻找到“北京银矿”
年5月,在北京北五环外一个专业回收垃圾的村子,当一个叫托马斯·苏文(ThomasSauvin)的法国人高价买下了整整一麻袋的废弃底片,他感觉到了老板小马的不解和暗喜。
“你多少钱买这些垃圾?”
“28元一公斤。”
“哇,买垃圾能买这么贵的(也是没有谁了)!”
作为专业回收银盐制品的小马,手里最不缺的就是底片。回收站地上东一摊西一摊,堆的全都是被北京人民当垃圾一样扔掉的废弃光盘、底片。
对于小马来说,这些胶片太普通了,他不理解为什么苏文要花那么大一笔钱买这些“垃圾”。毕竟,它们的价值只存在于其中的硝酸银,那些可以提炼出来一点点银的化合物。
不过对苏文来说,这些底片的意义可是大不一样。
《BeijingSilvermine-ThomasSauvin》纪录片,Vimeo,EmilandGuillerme
年,只有16岁的苏文从巴黎到北京做交换生。当时的他和因为和交换的中国家庭关系好极了,他们在两周的时间里带他逛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后来他的交换朋友也去巴黎找他旅游去了,哈哈)
这个小伙回国之后对于这段异国经历念念不忘。于是4年后,他又再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并立志要好好了解这座城市。
而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苏文在北京的日常工作是帮英国的一家图片机构收集来自中国的影像资料。而作为一名专业的“淘影者”,他很早就有收集老照片、老相册的习惯。
有时候会去北京潘家园的旧货市场,有时候也会上一些专业的收藏网站碰碰运气。但旧照片易找,旧底片难寻。
当他在某些网站和论坛上搜索“旧底片”时,总能看到同一个人的留下的名字和
“收购旧底片,联系电话……”
苏文还以为有别的人也在开始做收集旧胶片这件事,但等他出于好奇联系上那个自称小马的人,却发现小马是做废品回收,而不是做底片收藏。
就这样的机缘巧合,苏文在散发着酸液味道的北五环垃圾回收站,发现了一座埋藏着千千万万普通人最真实珍贵回忆的“银矿”。
通过电子扫描,他让这些原本即将被湮灭的记忆一张张展现出来。
他将这个项目命名为“北京银矿”。
老照片的背后
是真实生动的记忆
这10年来,每隔一段时间苏文和小马就会见一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大概在13、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