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又称鹅掌凤,为发生在手掌、手指外的光滑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多继发于足癣。
足癣又称脚癣或香港脚,是发生于脚掌、跖与趾间皮肤的浅部真菌感染,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接触足癣患者;二是使用足癣者的鞋袜、日常用品。另外,公共浴池是传播足癣的主要场所,如共用澡盆、澡池、浴巾和拖鞋,如不进行彻底的消毒,极易感染脚癣。
诱发足癣的因素很多,但下列人群极易发生表浅性真菌感染:
(1)多汗者足跖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皮肤表皮而呈白色浸渍状,尤以趾间最明显,严重多汗者可起水疱,或角化过度,易继发真菌感染而致足癣。
(2)妊娠期妇女内分泌失调,使皮肤抵抗真菌的能力降低。
(3)肥胖者指(趾)间间隙变窄,十分潮湿,易诱发间擦型脚癣。
(4)足部皮肤损伤,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真菌易于侵入。
(5)糖尿病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使糖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易诱发间擦型足癣。
(6)长期服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正常的菌群失去平衡,细菌被杀死而真菌大量繁殖,易诱发足癣。
一、临床表现依据致病真菌种类和患者体质、表现的区别,足癣常分为5种类型:
1.间擦型:常发生在第3、4趾间,也可波及全趾,趾间皮肤浸软、脱皮、部分趾间皮肤皲裂,有时有红色的糜烂面,有臭味,夏重冬轻。
2.水疱型:常发生在足跖、足缘部,常有水疱成群或散在,局部皮肤潮红,有时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变为脓疱,以夏季多见。
3.鳞屑型:常发生在足跖部,损害以鳞屑为主,伴有稀疏而干燥的小水疱,局部有红斑、丘疹,四季皆可发生,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4.角化型:常发生在足跟、足跖、足旁部,皮肤干燥粗厚、角化过度,皮肤纹理增宽,易发生皲裂,四季皆可发生,以冬季多见或加重。
5.体癣型:常发生在足背部,损害以典型的弧状或环状的体癣改变,常并发体癣,以夏季多见或加重。
手癣与脚癣相同,依致病真菌种类和患者体质、表现的区别,也分为5种类型,即间擦型、水疱型、鳞屑型、角化型和体癣型。往往几型同时存在,仅以某型较为显著。自觉瘙痒、抓破后常继发感染。
二、药物治疗(一)非处方药
1.水疱型脚癣
可外搽复方苯甲酸酊、十一烯酸软膏,或用10%冰醋酸溶液浸泡或应用1%特比萘芬霜剂、咪康唑霜剂,外用涂擦,一日1~2次,连续2~4周。
2.间擦型
应尽量保持干燥,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水洗或使用肥皂,不要搔抓,可先用0.1%依沙吖啶(利瓦诺)液或3%硼酸液浸泡后涂敷含有5%水杨酸或5%~10%黄的粉剂,无明显糜烂时,可应用足癣粉、足光粉、枯矾粉,或局部涂敷复方水杨酸酊或复方土槿皮酊,1日3~4次,连续15天,在渗出不明显时,可用10%水杨酸软膏按常规包扎,每2日换药1次,连续3~4次。
3.对鳞屑型和角化型足癣
可用复方苯甲酸软膏、3%克霉唑软膏、2%咪康唑霜剂、10%水杨酸软膏或应用1%特比萘芬霜剂,外用涂擦,一日1-2次,连续2~4周,或应用包扎治疗,每2日换药1次,连续3~4次。
4.手癣
用药与足癣相同,可选用复方苯甲酸搽剂、3%克霉唑乳膏、2%咪康唑霜剂、5%水杨酸酒精或复方苯甲酸软膏、复方十一烯酸软膏涂敷,一日1~2次。或1%特比萘芬霜外用涂擦,一口1~2次,连续2~4周。治疗手癣的最佳方法是采用药物封包治疗,睡前选用10%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20%尿素乳膏(可任选其一)涂敷于手上,按摩5分钟,用塑料薄膜和3层纱布包好,每隔1~2日换药1次,连续1~2周。
环吡酮胺是近年来外用抗真菌药物研究的热点。该药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兼具抗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及抗炎的作用,因此很适合治疗易继发细菌感染的趾间型足癣。外用,均匀涂于患处,1日2次,涂后应轻轻搓揉数分钟,2周为一疗程。
联苯苄唑乳膏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真菌病,如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等。外用,1日1次,2~4周为一疗程。涂布患处,并轻轻揉搓几分钟。
(二)处方药
(1)以上手、足癣尤其是角化皲裂型足癣推荐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2)对有化脓感染的脚癣者,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3)伊曲康唑,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深部真菌所引起的系统感染,如真菌性角膜炎、口腔念珠菌病、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一般1日~mg,一天2次,连服1周,甲癣需每月服1周,连续3月,个别情况下疗程延长到6个月。
(4)特比萘芬,治疗严重的体股癣、手足癣和甲癣,1日mg,1天1次,连续服2周、4周和2~3个月。
三、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1)少数患者局部用克霉唑制剂可发生过敏及刺激症状,出现烧灼感、红斑、刺感、起疱、脱皮、瘙痒、荨麻疹、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妇女妊娠时并不禁忌在皮肤上局部应用克霉唑。
(2)步数患者应用联苯苄唑可出现局部过敏症状,如瘙痒、灼热感、红斑;极少数人出现灼痛、脱皮等。
(3)咪康唑局部外用可引起皮疹、发红、水疱、烧灼感和其他皮肤刺激性。避免接触眼睛。摩擦部位宜用洗剂,若用乳膏涂少量后应擦匀,以免发生浸泡作用。一般治疗体、股癣需2-4周,足癣1个月,甲癣6个月。如皮肤有糜烂面,应首先应用洗剂(不用乳膏),一日2次,连续2周。
(4)环吡酮胺乳膏外用,偶见局部发红、瘙痒、刺痛或烧灼感等刺激症状,偶可发生接触性皮炎。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若用药部位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必要时向医师咨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禁用。
(5)使用十一烯酸软膏时,症状消失后,应继续用药2周,如治疗4周未见好转,需向医生咨询。对持久的真菌感染,白天使用撒布剂,晚上使用软膏。感染缓解、症状消失后,可继续使用撒布剂,以防再次感染。
(6)联苯苄唑乳膏每日使用一次,但最好在晚上休息前使用。应用后用药部位可能发生疼痛及其外周水肿等。这些不良反应停药后即可消失。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在哺乳期间,本品不得涂抹于胸部,在怀孕的前3个月,未经咨询医生,请勿使用本品。
(7)酮康唑乳膏禁用于急、慢性肝病患者。与乙醇合用,发生肝毒性的机会增加,故接受长期治疗或有肝病史者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8)在体、股癣尚未根治前,禁止应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如曲安奈德(去炎松)乳膏、氟西奈德(肤轻松)乳膏,以免加重病变。
(9)注意对手、足癣的预防与养护①在外用药期间,对患部皮肤尽量不洗烫,少用或不用肥皂和碱性药物,少洗澡,以使抗真菌药在体表停留的时间延长,巩固和提高疗效;②若患者同时患有手、足癣,必须同时治疗,以免由瘙抓引发再次感染。体股癣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在应用抗真菌药的同时,宜控制血糖;③保持干燥,注意个人卫生,糜烂型足癣忌用热水洗烫,鞋袜应定期洗烫,在夏季潮湿的季节,宜在适宜场合经常解开鞋带而释放湿气,保持足、体、股、大腿部的皮肤干燥;④避免直接接触病兽、病猫、病犬,预防真菌的传播。
(10)对足癣患者应注意:①穿透气性好的鞋,并保持鞋袜的清洁干燥,鞋子可使用短波紫外线等器械清除细菌和致病真菌,减少复发。②避免长期将手足浸泡水等液体中,脚掌出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如6.25%~20%的氯化铝。③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子、袜子等。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口服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对中重度足癣的效果与常规疗程的口服抗真菌药相当,而优于单独外用抗真菌药。
(11)使用药物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除用法用量外,更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并注意该药品的储存条件及有效期限。必要时咨询医师或药师。
(12)纠正认识上的误区①使用外用药症状消失后,真菌仍然存活在皮肤鳞屑或贴身衣物中,遇到潮暖环境,又会大量繁殖,导致癣病复发。因此,表面症状消失后,仍要坚持用荮l至2周。②激素类药物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滥用激素软膏,会造成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等不良反应。而体癣、手足癣、股癣等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涂擦激素软膏往往只能起到一时的缓解,但由于抑制了免疫作用,反而促进了真菌繁殖,加重病情。③口服或外用抗真菌药物大多属于处方药品,需要谨慎并由医师诊察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13)预防要点①真菌性皮肤病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或再感染,正确的预防措施对降低复发、减少传播至关重要。如家庭成员或宠物有癣病者应积极治疗,对污染的衣物应采取晒、烫、煮、熏等措施,对带菌的毛发、鳞屑及痂皮等应采取焚毁措施,注意不与患者共用日常生活。②患糖尿病的人容易发生癣病,因为皮肤里含糖量增加,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养料。③长期使用激素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及长期照射X线的人,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也会给真菌感染创造机会,因此需要特别加强皮肤防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