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的马爱进、韩盼盼和孙宝国*等人指出研究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存在的问题、明确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对提高我国居民食品安全、营养健康水平,完成“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1全球微生物健康产业整体发展态势
1.1微生物健康产业竞争态势菌种资源竞争是核心微生物健康产业的核心要素是菌种资源获得、稳定制剂加工等。目前,掌握关键菌株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外国少数几个公司手中,这些决定了微生物健康产业的成本因素。微生物健康产品具有改善肠道菌群、平衡营养等功能,其替代品较少,所以影响因素较小。此外,目前益生菌生产企业主要包括菌种掌握者、菌种使用者和二者之间,产业存在一定壁垒,潜在竞争者少。
区域竞争存在差别
在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相对优势水平,但不同的微生物健康产品也存在区域竞争差别。如益生菌市场,竞争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大区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数据显示,亚太地区益生菌消费规模占全球规模高达47%,其次是欧洲(22%)、北美(16.5%)(图1)。
部分产品形成垄断格局
随着微生物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的不断涌入,产能扩张较快,价格将呈下降趋势,行业整体利润水平有所下降;因此,工艺先进、技术水平高、营销渠道通畅的企业将逐步占据龙头地位。
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部分微生物健康产品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市场价格竞争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另外,国际型企业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品牌宣传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它们以不同方式进入本地市场,对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再加上微生物健康产品属于保健品或零售业范畴,市场化程度高,买方议价能力较强,企业竞争会更加激烈。
1.2微生物健康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微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保藏技术
微生物健康产品功效稳定性保护技术
微生物健康产品功能评价技术
微生物健康产品功效成分提取及检测技术
微生物健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2.1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优势拥有微生物资源优势
微生物作为全世界分布最广且拥有量最多的生物资源,其应用已涉及到诸多领域并展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截至年底,全球共收集保藏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材料株(份),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和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日本国际专利生物保藏中心、德国微生物菌种和细胞保藏中心专利生物材料保藏量位居前列(图2),中国的保藏量为株,居世界第二位。尤其在食用菌资源优势方面,我国地域广阔,由南向北地跨5个气候带,该地理优势造就了我国食用菌物种的多样性。据调查,我国目前已知食用菌近种,而经人工驯化后可培养形成子实体的食用菌约种,具有可规模化生产推广的商用食用菌约50种,已用于加工生产健康产品的食用菌近30种,还有大量的微生物资源亟待开发。
微生物健康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是全球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且数量最多的国家,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健康产业中的老年市场需求量也日益走高。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呈上升趋势,且増长速度较快。
2.2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劣势研究体系不完善
产品供需不平衡
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不完善
2.3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党和国家对健康产业高度重视
自主创新能力日趋增强
2.4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产品研发需要创新
3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建议
3.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科研方面,国家需要设立微生物健康产业重大专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支撑产业发展,加强健康产业政策规划的顶层设计,强化微生物健康产业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在食用菌产业政策方面,完善食用菌良种和农机补贴政策、龙头企业专项补贴政策、技术推广支持政策、产业风险补偿基金政策等,构建完善多元投融资体系,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3.2建立微生物健康产业种质资源平台针对微生物种质资源表型鉴定与深度挖掘的前瞻性、针对性、精准性不强等问题,国家应进行战略性部署,加大微生物资源挖掘力度,对微生物健康产业重要资源开展全面持续的调查和收集。结合细胞学、生物化学、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优势,建立食用菌、益生菌等微生物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以分子标记等技术为手段,高效筛选和评价微生物菌种、基因及代谢产物,获得在微生物健康产业具有应用前景的核心菌株、复合微生物体系、基因、酶及其他代谢产物,建立微生物健康产业种质资源平台,实现微生物资源储备、研究评价和开发利用的有机整合。
3.3构建微生物健康产业研究技术体系针对微生物菌种在保存过程中品质变化和活力降低等问题,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方法和保护剂开发研究;针对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作用功效不清楚、不明确,以及益生菌等微生物健康产品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开展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功效机理、功效评价技术以及评价体系研究;针对微生物及其代谢成分在产品应用中稳性差等问题,开展微生物健康产品功效稳定性保护技术研究;针对微生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健康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针对孕妇、老年人以及亚健康状态人群对微生物健康产品的特殊需求,加大膳食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微生物类产品的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加强健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研制剂型多元化、功能差异化的微生物健康产品,以支撑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
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微生物健康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作为新兴经济增长点,急需政府从宏观角度制订促进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和开放共享仍然缺乏实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建议针对发明专利、生物安全等领域,研究出台微生物资源保藏和共享制度,避免微生物资源的流失和滥用,切实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针对标准缺失问题,应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制定包括微生物健康产品检测、功能评价、质量控制等标准。通过政府引导,促进微生物健康产业相关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强化标准实施,规范市场运营,完善市场秩序,保证产品质量,促进微生物健康产业良性发展。
结语
微生物健康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日趋增强,拥有微生物资源丰富、产品消费潜力巨大等优势,但目前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在研究体系构建、菌株选育、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加强微生物健康产业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加大政府支持度,建立微生物种质资源平台,构建微生物健康产业技术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措施,促进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本文《微生物健康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建议》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1卷17期-页,作者:马爱进,韩盼盼,刘杨柳,孙宝国。DOI:10./spkx2--0403-。点击下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大豆分离蛋白/纳米纤维素/阿魏酸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包装性能枸杞鲜果贮藏期间质量损失率与时间的拟合及与质构参数的关系桑叶生物碱对肝纤维化小鼠抗氧化能力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木犀草素及其黄酮苷的抗炎、抗氧化作用绿豆肽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桑叶生物碱粗提物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蛋白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硫辛酸对阪崎克罗诺杆菌感染能力的抑制作用猕猴桃皮多酚对高脂膳食大鼠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体外模拟胃肠道对鲫鱼卵唾液酸糖蛋白的降解作用植物乳杆菌菌粉对肥胖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盐胁迫环境下发菜胞外多糖抗氧化作用及镇痛抗炎活性虾青素对高脂HepG2细胞及高脂膳食饲喂C57BL/6J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裸燕麦球蛋白源多肽作用于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低谷蛋白大米对Beagle犬血糖生成指数的影响超声辅助冷冻对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湿热处理对薏米淀粉聚集态结构及糊化特性的影响不同主产国别椰子水成分及预处理方式对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影响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硫色镰刀菌的杀菌作用杨桃种质果实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蚕豆多酚对过氧自由基介导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烷过氧自由基氧化对草鱼肌原纤维蛋白热聚集行为的影响牛磺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肌肉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魔芋葡甘露低聚糖的热稳定特性以及与低聚果糖益生元的对比分析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蓝莓花色苷抗氧化活性‘雪花’梨酒综合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利用示踪粒子及膨胀流变学研究β-乳球蛋白聚集体的界面行为屠宰、预冷和市售阶段猪肉及内脏中兽药残留分析与风险评估蓝莓酒渣对泡菜亚硝酸盐和生物胺的抑制作用热转换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法测定低氘包装饮用水中氘含量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同时筛查果蔬中种农药残留鲜食玉米发育过程中游离糖和氨基酸变化新鲜草果中关键香气成分的分析基于金磁微粒模拟酶电化学增强体系检测抗坏血酸枸杞不同生长期多糖的理化特性及结构分析味觉分析系统对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滋味强度值的区分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成功召开“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宁波)”的基础上,将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于年10月22-23日在西宁共同举办“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研讨会将就肉、水产、禽蛋、乳制品等动物源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现代化加工技术,贮藏、保鲜及运输,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营养及风味成分分析,副产物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的重大理论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交流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广大食品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提供新的思路,指明发展方向。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由于受疫情影响,部分高校、科研单位及食品企业等人员参会受到限制,故此次会议还专门为广大师生和科研工作者设置了线上会议视频通道。现场参会和线上参会报名请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