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经历过,脚趾或者脚底长个圆圆的、硬硬的小疙瘩,外周有一圈透明的淡黄色环,看起来就像鸡的眼睛,所以,大家叫它鸡眼。
鸡眼的治疗也层出不穷,民间有外涂韭菜汁、清凉油的,也有醋泡、火烧等方法,甚至有人用刀直接剜的。
医生,我这个鸡眼是找您看吧?
不知,大家对跖疣有了解吗?很多人以为跖疣也是鸡眼呢。
↑鸡眼
↓跖疣
小编以自身经历来跟大家说说。
几年前,左足大拇趾外侧长了一个“疙瘩”,觉得也不是什么大病,没理它,后面走路时刺痛,去看皮肤科,说是“鸡眼”,做过一次冷冻,全程数分钟,不到1周结痂脱皮后就好了。
初听冷冻疗法,不少朋友可能认为是把脚放进冰箱冻一下,至少我是好奇的,究竟冷冻是怎么一回事?
冷冻疗法,是利用液氮产生的低温(液态氮冷冻的温度可达零下℃),使局部病变组织蛋白复合物变性及血液循环障碍,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时就用棉签醮液氮直接接触到患处,停留数秒钟待患处皮肤变白变硬就结束治疗。冷冻有点痛哈。
鸡眼是由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增厚。多见于年轻人,好发于足底及足趾,如果鸡眼尖端压迫神经末梢,则行走时感觉疼痛。特别是喜欢穿高跟鞋的女性易发。
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用鸡眼膏外贴、鸡眼软膏外敷,也可用30%水杨酸火棉胶及水晶膏等腐蚀患处,注意保护周围皮肤。医院进行激光烧灼、冷冻治疗。如各种方法均治疗无效,则可行鸡眼切除术。
预防:预防鸡眼首选要矫正足畸形,穿着宽松、大小合适的鞋,减少局部摩擦和压迫。
咱们重点说说跖疣。
两年前左足底又出现“疙瘩”,不痛不痒,以为还是鸡眼,知道冷冻的痛,想着能拖就拖着吧。
后面发现它越来越大了,不得不再次皮肤科就诊,冷冻1月后疙瘩旁边,竟然又生出2个小疙瘩。同一部位第二次冷冻,1周后没起泡,只能第三次冷冻,这次是痛下杀手,扩大了点液氮的面积,完事后,只能瘸着走路了。
瞧,小洞没补,大洞吃苦了。
几小时后,脚上就起很大的血泡,第2天没法走路了,脚底的血泡一挤压,钻心的痛,只能用注射器抽血水减压,每次能抽15ml,再加压包扎,2小时后水泡又出现,再抽,就这样每天靠着抽水才能行动,持续了足足12天,终于干枯了,最后脱皮,治愈。
1、大血泡
2、抽完血水后
3、血水又慢慢回弹
4、血水越来越少
5、逐渐愈合
滑动查看跖疣冷冻后变化过程
这次的“疙瘩”,其实是跖疣,它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是病毒通过皮肤微小损伤自身接种传染,生长部位不固定,可以生长在任何位置,表现为乳头状角质增生,突出表皮平面,可单发,可成片存在,伴有小红点或小黑点,边缘角化性比中间的角化性要更加的明显,绝大多数不疼不痒。
跖疣一定要正规治疗,否则极易导致自身接种传染,越来越多,越多就越难治疗。它的治疗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冷冻、CO2激光、微波,中药外洗等方法,但是必须根据疣体的大小、多少、生长的位置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下面这张图,助您一清二楚。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有小问题及早处理,避免酿成大祸。这跟我们任何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理。
每医院皮肤科彭玮副主任医师在水田社康中心坐诊。
▲彭医生
彭玮副主任医师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10多年,在皮肤病与性病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过敏性疾病,真菌感染性疾病,各类型痤疮,各类型脱发的诊断及治疗,色素性疾病黄褐斑、雀斑的治疗;
在性传染性尖锐湿疣、淋病、梅毒、生殖器疱疹等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激光美容及光动力治疗技术。
文字:马晓莉
摄影:马晓莉
编辑:马晓莉
审核:赖银胜卢永鑫彭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