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2岁,主因“左下肢发红肿胀一天”入院。
既往左下肢骨折病史,既往双侧脚气病史。
患者于入院前一天因脚气瘙痒外用达克宁治疗,趾间皮肤有破溃。当日出现左下肢胀痛不适,伴皮肤发红,当地诊所输液治疗,具体不详,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收住入院。
入院给予患侧下肢抬高15度,外用硫酸镁粉湿敷,并给予丹参注射液活血、青霉素抗炎治疗。
图1:入院第一天左下肢肿胀明显,表皮紧绷,按压轻度疼痛。
图2:治疗一天后效果:,下肢肿胀较前改善,肿胀缓解后皮肤皱缩。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阴茎和趾间的裂隙。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天。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好发于小腿、颜面部。丹毒的复发可引起持续性局部淋巴水肿,最后结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纤维化,称为慢性链球菌性淋巴水肿或“象皮肿”。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由于淋巴淤滞,也易反复患丹毒。
实验室检查
伤口及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治疗
1.系统治疗:首选青霉素,疗程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复发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动期间,大剂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但需要继续以间歇性小剂量维持较长时间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疗:皮损表面可外用各种抗菌药物。加压治疗可减轻淋巴水肿,有助于预防复发。可辅以物理疗法,如窄波紫外线照射等。
3.外科疗法:对以上治疗方案无效的持续性硬性水肿,可推荐用整形外科治疗。
预防
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嘱患者勿挖鼻。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