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的一个小伤口,竟能导致足部或腿部截肢,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糖尿病患者有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
“糖尿病足是目前糖尿病最严重,而且是治疗费用最高的一个慢性并发症。”医院糖尿病科主任医师罗玮说。相关数据显示,约1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足部溃疡,其中10%至14.5%的患者会因此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全球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而失去一条腿。
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应该做的功课。
一个小伤口导致截肢
47岁的张栋(化名)患糖尿病八九年了。一次,他在剪脚趾甲时,不小心把趾头弄出了一个小伤口,当时也没有在意,自己找了些药水涂抹在伤口上。过了几天,伤口一直没有愈合,张栋又找了一个土方子处理了一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口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在足部形成了溃烂,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从脚掌到腿部下肢形成了一个化脓带,伤口红肿胀痛。直到这时,张栋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医院糖尿病科就诊。
医生经过检查发现,张栋的脚掌出现溃烂,小腿肿胀,通过拍片后发现,从脚部到腿部的骨质遭到破坏,已经形成了骨髓炎。因为他下肢的血管被堵塞,因此,不得不面临整个腿部截肢的结果。
七十多岁的刘老先生是一位老糖友了。因为糖尿病足,两个脚趾头出现了溃烂。医院时,已经出现干性坏疽,一个脚趾头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掉落了。医生根据他的病情,不得不为他采取截肢措施。
罗玮介绍,糖尿病患者的脚部非常容易受伤,穿鞋不合适、泡脚水温过高或一个小石子也会让脆弱的脚部受伤。糖尿病足的病程发展快,可能几天之内就会从小伤口变成大面积溃疡,如果发现足部有伤口,应及时到专科处理。糖尿病足看似是一个脚趾头出现溃烂,但截肢时往往要向上20至30厘米。糖尿病足不仅花费巨大,还容易致残、致死,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巨大负担。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平时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症状自查
动脉血管的检查:该项是糖尿病足症状的重要依据,用手指轻触脚背靠近脚踝处皮肤,寻找有无足背动脉搏动及搏动的强弱,可与正常人足背部动脉搏动情况进行比较。如摸不到或脉搏很细弱,表示足背动脉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常提示在足背动脉上端有大动脉血管狭窄或梗阻,糖尿病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重触觉:用大头针(或缝衣针)钝的一端轻轻触碰脚部皮肤,看是否有感觉,如感觉差则表示重触觉消失或减退。
轻触觉:棉花捻成尖端状,轻轻划过脚底皮肤,看自己是否可以感觉到,如果没有感觉则表示轻触觉消失或减退。
温度感觉:用凉的金属体轻轻触碰脚部皮肤,检查脚部皮肤是否感觉到凉;用37℃至37.5℃的温水浸泡双脚,是否感觉到温热,如果没有感觉,表示双脚已有明显的温度感觉减退或缺失。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每天检查一遍脚。糖尿病患者每天晚上洗脚时,先检查一遍自己的脚,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重点检查足底、趾缝间及足部变形部位。检查内容包括有无各种损伤、擦伤、水疱;皮肤有无干燥、皲裂;脚趾足底有无鸡眼和胼胝(老茧);皮肤的温度、颜色是否有异常;趾甲是否有异常及小腿皮肤有无肿胀、溃疡、感染;有无湿疹,有无霉菌感染等。
穿鞋要舒适。适合糖尿病患者穿的鞋有以下特点:1.厚底平跟;2.鞋头宽敞:一般是圆头鞋;3.深度足够:如运功鞋、休闲皮鞋;4.透气良好:面料为棉布或软牛皮为佳;5.鞋里平整:不要花样复杂、接缝多的拼皮鞋。鞋要经常更换,最好两三双软鞋换着穿,避免出汗后鞋里潮湿。穿鞋前,要检查鞋里是否存在粗糙的接缝或异物,不要赤脚穿鞋。
穿袜要松软。袜子的面料要天然,如棉袜、羊毛袜,不要穿不透气的丝袜和尼龙袜。大小要合适,上口不能紧,否则会影响脚的血液循环。接缝不粗糙,最好无接缝。每天更换袜子。
泡脚要适度。糖尿病患者应每晚洗脚,并仔细清洗趾间。同时,要注意洗脚水温度不宜过高,温水即可,洗脚前自己用手或温度计测试一下水温,或让家人试试水温;泡脚时间要适度:一般泡5至10分钟为宜;洗好后要擦干脚部,不但要擦脚底脚背,脚趾缝也要擦干;不要用化学制剂泡脚。
护肤要仔细。脚部皮肤干燥的患者,建议洗脚后使用护肤油或霜(如婴儿护肤油),但不要涂抹于足趾间或溃疡伤口。
剪趾甲要小心。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视力不好,家人应帮助修剪趾甲,修剪时应小心,不要剪得过深,万一剪破皮肤了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不随便挖鸡眼。不少患者是因为挖鸡眼,伤及真皮层,弄出一个伤口而引起足部感染。医院请医护人员处理。
运动要适当。特别是老年患者,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运动过度过剧,脚压力过大,反而不利。平时避免用脚操作劳动工具或锻炼设备。
足部皮肤有大疱或溃疡时必须及时就医。不要赤足,更不要在热的沙地上行走。
并发症诊治要趁早。每年至少做一次糖尿病足相关的危险因素筛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将截肢危险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
西海都市报记者/贾忠英
监制/王运卓编辑/卢晓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