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来临,有些人手和足上常会出现反复的脱皮,严重者露出鲜红的嫩肉,甚至还有裂口,有时还伴有瘙痒。细心观察,会发现手足皮肤下面还会有密密麻麻的小水疱或者小红点。很多人认为小水疱是“手气”“脚气”。实际上这是一种叫“汗疱疹”的皮肤病。
汗疱疹又称为出汗不良,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中医认为是一种发生于手足掌、指趾间皮肤的复发非感染性水疱病。所谓非感染性,指不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没有红肿、热痛等表现,但是如果不停搔抓或者撕破表皮,也有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破溃、溢脓的可能。
本病与中医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痛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以自破”。有人称本病为于足蚓者,在明代被称之为蚂蚁窝。现代医学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也就是可能和过敏体质有关,而精神因素如紧张、激动可能为发病的重要因素。
此病发病多见于季节交替时,以冬春、春夏交替时为最。可反复发生,常连续发作数年。症状可轻可重,有的毫无感觉,只发现手或足掌有细小的脱皮;有的会有瘙痒或灼热感;痒感比较强烈的患者,反复搔抓破溃后会引起伤口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发炎、红肿、化脓。皮损多发生于手或足掌、指趾缝或指、趾头末端,少见于手背、足跟;严重的患者整个手掌都可出现脱皮,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自己不停撕拉死皮引起脱皮面积增大。
(1)风邪:多表现为干性皮损,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有时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随破随收。
(2)湿邪:表现为水肿、小水泡、易渗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长。
(3)热邪:皮肤红肿、灼热。或发全身,或在局部。如毒热炽盛,有化浓及浓性结痂。
(4)血虚:皮肤干燥脱屑,或皮肤增厚,失润而痒,多无渗出,慢性经过。
由于汗疱疹表现为水疱为主,所以属湿邪偏盛。可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种。
1、内治主要分为两种证型
脾虚湿盛型:掌跖散在水疱,针尖到粟米大小不等,呈半透明状,疱液清稀,时常伴有有瘙痒,舌淡水滑,脉象濡滑。
治法:宜健脾除湿法。
湿热内盛型:掌跖多有水疱,集簇成群,约针尖大小,但瘙痒钻心。挠破水疱,滋水黄粘,常伴有舌红苔腻,脉象滑数。
治法:宜清热除湿法。
2、汗疱疹外治
汗疱疹是比较适合用中药外用的疾病,比较常用的中药有黄柏、苦参、枯矾、白鲜皮、马齿苋、地肤子等。用法一般是用中药煮水,早晚泡手。
1、茵陈苓豆粥:茵陈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薏苡仁各50克。煮至豆烂,加入白茯苓粉20克略煮,再加白糖适量调味。功能清热利湿。
2、两地青蒿茶:生地、地骨皮、青蒿各15克,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功能清热凉血。
3、北芪炖鲤鱼:鲤鱼一条约克,北芪30克,加生姜、葱,清炖,加盐及味精调味。功能健脾益气。
1、得了汗疱疹,要避免挠抓,可减少一些剧烈活动,避免手足多汗。
2、发病期间避免过度清洁,减少与肥皂、洗衣服等洗涤剂的接触。儿童要少玩肥皂泡、橡皮泥、沙土、蜡笔、水彩颜料及化学品。
3、季节交替时,根据气候及时的增减衣物,不要穿袖子过长的衣物、过厚的鞋子,保持手足干燥清爽,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
4、注意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对情绪紧张、瘙痒剧烈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抗过敏药物。
5、少吃一些辛辣、海鲜等生发的食物。
6、早期水疱也可外用1%炉甘石洗剂外擦。
作者:轩辕书院
审稿:何英
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