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全国中草药汇编垂柳

垂柳:别名:柳树、清明树、吊杨柳、线柳、倒垂柳、青龙须(根名)。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SalixbabylonicaL.的枝、叶、树皮、根皮、根及须根。

乔木,高可达18m。树冠开展而疏散。树皮灰黑色,不规则开裂;枝细,下垂,无毛。芽线形,先端急尖。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3~)5~10mm,有短柔毛;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1.5~3cm,有短梗,轴有毛;雄蕊2,花药红黄色;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2;雄花序长达2~5cm,有梗,基部有3~4小叶,轴有毛;子房椭圆形,无柄或近无柄,花柱短,柱头2~4深裂;苞片披针形,外面有毛;腺体1。蒴果长3~4mm。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水边,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柳枝:嫩枝圆柱形,直径5~10mm,表面微有纵皱纹,黄色。节间长0.5~5cm,上有交叉排列的芽或残留的三角形瘢痕。质脆易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薄而浅棕色,木部宽而黄白色,中央有黄白色髓部。气微,味微苦、涩。叶:叶狹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锯齿,全体绿色或淡绿棕色。有叶柄,长0.5~1cm,质地柔软,气微,味微苦、涩。柳白皮: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或片状。厚0.5~1.5mm,外表面淡黄色、灰褐色,有残留的棕黄色木栓,粗糙,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瘢痕;内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易纵向撕裂,体轻,不易折断,断面裂片状。气微,味微苦、涩。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纵沟纹,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根:须根条众多细长,呈不规则尾巴状,多弯曲,有分枝,表面紫棕色至深褐色,较粗糙,有纵沟及根毛,外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内皮和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

柳枝在春季采摘嫩枝条,晒干或鲜用。叶在春、夏季采收,晒干或鲜用。树皮或根皮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除去粗皮,晒干或鲜用。根及须状根在春、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取柳枝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取柳叶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柳枝为圆形厚片,表面浅白色,中心髓部小。周边绿褐色或棕褐色,有灰色点状物及细纹。质坚韧。气微,味淡、微涩。

枝含水杨苷。叶含水杨苷、木犀草素-7-0-β-D-吡喃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柯伊利素、邻苯二酚、熊果苷。树皮与根皮含水杨苷、芸香苷、槲皮素、槲皮苷、柚皮素-5-葡萄糖苷、柚皮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等。

①镇静作用:垂柳水煎醇沉法制剂能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延长硝酸士的宁致惊厥的发生时间;与异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

②降血压作用:垂柳皮对家兔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心肌收缩力有抑制作用。

③镇咳作用:柳枝水煎液能明显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咳嗽次数,能明显促进酚红排泄,有延长豚鼠跌倒潜伏期的作用,但对动物跌倒数量没有明显作用。

④降血脂作用:柳叶茶具有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和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对高脂饲料诱导的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具

有降低作用。

⑤其他作用:垂柳水煎液具有明显的抗疲劳和抗缺氧怍用,可使正常小鼠的脾脏重量增加,明显提高小鼠静注胶体碳粒的廓清速率。

枝:苦,寒。归胃、肝经。

叶:苦,寒。归肺、肾、心经。

树皮、根皮:苦,寒。归肝经。

根:苦,寒。归肺、肾、心经

枝:祛风利湿,解毒消肿。适用于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龈肿。

叶:清热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适用于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白浊,高血压,痈疽肿毒,皮肤瘙痒,烫火伤,关节肿痛,牙痛,痧疹。

树皮、根皮:祛风利湿,消肿止痛。适用于风湿骨痛,风疹瘙痒,淋浊,黄疸,乳痈,白带,疔

疮,牙痛,烫火伤。

根: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泻火解毒。适用于淋证,白浊,水肿,黄疸,痢疾,乳痈,白带,风湿疼痛,黄水疮,牙痛,烫伤。

枝:15~30g。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叶: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树皮、根皮:15~30g。外用:适量,

煎水洗;酒煮;或炒热温熨。根: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酒煮温熨。

(1)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2)脚癣:鲜柳叶g。洗净,加水ml,煮沸5分钟,先熏蒸患处,待水温下降到能耐受时再浸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7日后痊愈。《中医外治杂志》。

同属植物细柱柳SalixgracilistylaMiq.的根皮在东北地区作柳白皮药用。其叶也作柳叶入药。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柳枝(附:柳叶、柳花、柳根、柳屑、柳絮、柳白皮。)

柳枝:异名:杨柳条、柳条。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枝条。

:苦,寒。归胃、肝经。

《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祛风利湿,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小便淋浊,黄疸,风疹瘙痒,疔疮,丹毒,龋[qǔ]齿,龈肿。

1.《新修本草》:主痰热淋。可为吐(《纲目》作浴)汤,煮洗风肿痒。酒煮含主齿痛。

2.《日华子》:可消食。

3.《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服此,可以透达,浆随暖而行矣。以此煎服或浴之。

4.《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祛风,止痛,消肿。

5.《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1.治小便淋浊不清:

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2.治黄疸:

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

服令尽。(《外台》引崔氏方)。

3.治急、慢性肝炎:

一寸以内嫩柳枝60g。加水ml,煎至ml,每日1剂,分2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4.治疔毒及反花疮:

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5.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

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6.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

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

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附:柳叶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叶。

5~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柳叶SalicisBabylonicaeFolium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状:叶狭披针形,长9~16cm,宽0.5-1.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边缘有锯齿,全体灰绿色或淡绿棕色。有叶柄,长0.5-1cm。质地柔软,气微,味微苦、涩。

茎叶含鞣质。

苦,寒。归肺、肾、心经。

《本草再新》:柳头(枝梢嫩叶)味苦,性凉。入心、脾二经。

清热,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主治咳喘,热淋,石淋,白浊,高血压病,痈疽肿毒,烫火伤,关节肿痛,牙痛,痧疹,皮肤瘙痒。

1.《别录》:疗心腹内血,止痛。

2.《日华子》: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服金石药人发大热闷;并下水气;煎膏续筋骨,长肉止痛;牙痛煎含。

3.《纲目》:疗白浊,解丹毒。

4.《本草再新》:柳头平肝,发(散)热,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

5.《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结石,高血压病;外用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皮肤瘙痒。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1.治老年慢性气管炎:

鲜垂柳叶、鲜栗叶、鲜侧柏叶各60g。水煎服(煎1小时以上),10日为1个疗程,间隔2~3日,再服1个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高血压病:新鲜柳树叶g。水煎浓缩成ml,分2次服,6日为1个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及面上恶疮:

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肘后方》。

4.治疖肿,乳腺炎:

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浓缩至糖浆状,外敷。《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柳叶膏)。

5.治背痈:

垂柳鲜叶、鲜丝瓜各适量。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治疗出血性结膜炎:新鲜柳叶g,加水ml,浓缩至ml,加95%乙醇ml。放置、过滤、减压回收乙醇。将提取液调至pH6~7,用0.3μm滤膜,抽滤为淡黄色透明液体。最后定容至ml,灌封红于ml无菌玻璃瓶中。蒸气灭菌30分钟。滴眼,每日4次。治疗出血性结膜炎72例,其中40例双眼均用柳叶提取液,32例左眼用阿昔洛韦,右眼用柳叶提取液。结果柳叶提取液对出血性结膜炎疗效较常规阿昔洛韦点眼治愈日明显缩短。

附:柳花

柳花:异名:杨花、柳椹、柳蕊。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花序。

春季花初开放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苦,寒。

《品汇精要》:味苦,性寒,泄。味厚于气,阴也。香。

祛风利湿,止血散瘀。主治风水,黄疸,咳血,吐血,便血,血淋,经闭,疮疥,齿痛。

1.《本经》:主风水,黄疸,面热黑。

2.《别录》:主痂疥,恶疮,金疮。

3.《药性论》:主止血。治湿痹四肢挛急,膝痛。

4.《品汇精要》:主齿痛。

5.《滇南本草图说》:治吐血,咯血,咳血,唾血,下血,血淋,一切血症。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3~6g;或捣汁。

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1.治热郁小水不通:

柳花,煎汤饮之。《本草汇言》。

2.治走马牙疳:

柳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搽。《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附:柳根

柳根:异名:杨柳须、水柳须、红龙须、青龙须。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根及须状根。

4~10月采挖,鲜用或晒于。

柳根SalicisBabylonicaeRadix产于全国各地。

性状:须根条众多细长,呈不规则尾巴状,多弯曲,有分枝表面紫棕色至深褐色,较粗糙,有纵沟及根毛,外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内皮和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

:苦,寒。

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泻火解毒。主治淋证,白浊,水肿,黄疸,痢疾,白带,风湿疼痛,黄水疮,牙痛,烫伤,乳痈。

1.《滇南本草》:治一切五淋、白浊,血淋,沙淋。

2.《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祛风,止痛消肿。

3.《本草省常》:泻火解毒,利水通淋。

4.《草木便方》:祛风除湿。疗热痢,崩、带,四肢拘挛,筋骨疼,汤火伤,牙痛。

5.《分类草药性》:治水肿。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熏洗;或酒煮温熨。

1.治黄水湿疮:

水柳须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涂。《中医药实验研究》。

2.治风火牙痛:

水柳须15~21g,猪精肉60~90g。以汤煎药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3.治痔疮:

水柳须60~90g,水煎滚,加入皮硝9g,再煎数滚,倾入罐或盆内;另用圆桶1只,将罐放桶中,坐桶上,使药气熏人肛内,水冷为止,渣再煎,日熏2次。《中医药实验研究》。

4.治瘿病:

柳根三十斤。以水一斛,煮得五斗,同米三斗酿之,酒成。先食服一升,日三。《姚僧垣集验方》。

5.治哮喘:

垂柳根30g。放入羊肚内炖服。《福建药物志》。

6.治奶发痛不可忍:

水杨柳根新采者一握,捶碎,以好酒同甘草、乌梅煎至七分,去滓。时时温服。《妇人良方》。

附:柳屑

柳屑:异名:柳蚛屑、柳蛀粪。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茎枝蛀孔中的蛀屑。

6~10月采收,晒干。

《新修本草》:主风瘙痒瘾疹。

外用:煎水洗浴,或炒热熨。

1.治风瘾疹:

柳蚛[zhòng]屑一斤,蒴藋[zhuó]根一斤,黄栌木斤(挫),盐二合。上药,以水五斗,煎至三斗,去滓。暖室中看冷热,洗浴后,宜避风。(《圣惠方》柳屑浴汤方)。

2.治柔风筋骨疼痛,手脚拳挛:柳蚛粪二升。上一味,甑上炊一饭顷。摊于床上,著旧夹衣盖衬,令患人卧,蒸熨所患处。《圣济总录》。

3.治湿气腿肿:

空心柳树中屑,取出筛细,入锅内炒热,以臭泔水洒湿,又炒,加面少许拌匀。趁热取起,敷腿上,候水出再炒,敷数次。《慈幼新书》。

附:柳絮

柳絮:异名:柳实、柳子。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带毛种子。

4~5月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干燥。

柳絮SalicisBabylonicaeSemen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性状:种子细小,倒披针形,长1~2mm,黄褐色或淡灰黑色。表面有纵沟,顶端簇生白色丝状绒毛,长2~4mm,成团状包围在种子外部。

《本草别说》:性凉。

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主治吐血,创伤出血,痈疽,恶疮。

1.《本经》:主溃痈,逐脓血。

2.《本草别说》:絮贴灸疮良。

3.《纲目》:可贴疮止血裹痹之用。

内服:研末;或浸汁。外用:敷贴;或研末调搽;或烧成灰撒。

1.治吐血:

柳絮,不拘多少。焙干,碾为细末。温

米饮下。(《经效良方》柳絮散)。

2.治金疮血出不止:

柳絮封之。《千金方》。

3.治一切恶毒,脓血胀痛不溃化:

柳絮敷上,脓泄毒减。《外科撮要》。

4.治脚气:

将柳絮烧成灰敷患处。未溃者用香油调敷,已破出水者烧灰干敷。〔《山东医刊》(2):48〕

5.治冻疮局部溃烂或流水:

将柳絮煅成炭灰状,研面。先将局部用温开水(或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清洁,将药面均匀撒入创面,敷料包扎,隔日换1次。〔《山东中医杂志》,8(1):49〕。

附:柳白皮

柳白皮:异名:柳皮。

为杨柳科柳属植物垂柳的树皮或根皮。

多在冬、春季采收,趁鲜剥取树皮或根皮,除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柳白皮SalicisBabylonicaCortex产于全国各地。

性状:树皮呈槽状或扭曲的卷筒状,或片状。厚0.5~1.5mm,外表面淡黄色,灰褐色,有残留的棕黄色木栓,粗糙,具纵向皱纹及长圆形结节状瘢痕;内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易纵向撕裂。体轻,不易折断,断面裂片状。气微,味微苦、涩。

??根皮表面深褐色,粗糙,有纵沟纹,栓皮剥落后露出浅棕色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涩。

1.中枢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柳白皮注射液10g(生药)/kg,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延长硝酸士的宁所致惊厥的发作时间;小鼠腹腔注射20g/kg,协同异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催眠作用;使睡眠量的异戊巴比妥钠出现睡眠所需的时间缩短,睡眠维持时间延长。且有常压耐缺氧作用。此外,水杨苷有退热作用。

2.降压作用:家兔耳静脉注射柳白皮注射液0.5g/kg,血压立即下降,且降压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强。柳白皮灌胃2g/kg,也有明显降压效果。

《新修本草》:枝皮:味苦,寒,无毒。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风肿瘙痒,黄疸,淋浊,白带,乳痈,疔疮,牙痛,烫火伤。

1.《新修本草》:枝皮主痰、热淋,可为吐(《纲目》作‘浴’)汤煮洗风肿痒;酒煮含,主齿痛。

2.《宝庆本草折衷》:枝皮浴小儿寒热,亦治痈疽肿毒,妒乳丁疮。根皮治乳痈肿痛坚紫。

3.《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祛风,止痛消肿。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酒煮或炒热温熨。

1.治疟疾及风湿骨痛:

(清明柳)柳枝去其木心及外面黄黑之粗皮,用其青色之皮。鲜用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2.治走注气痛或风毒卒肿:

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姚僧垣集验方》。

3.治妇人乳痈妒肿:

削柳根皮,熟捣,火温,帛囊贮,熨之,冷

更易。《肘后方》。

4.治风虫牙痛:

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纲目》引《古今录验方》)。

5.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

柳白皮细切,和猪膏煎,以涂之。《肘后方》。

6.治汤火灼成疮:

柳皮烧灰,以粉涂之。《肘后方》。

7.治中耳炎:

柳树皮(烧存性)6g,枯矾、冰片各3g。共研细面,吹耳。《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草药对症图谱》垂柳

垂柳:别名:水柳、扬柳、柳枝、青丝柳。

采收期:四季可采集。

花、果、枝、根、树皮。

味苦,性凉、微寒。入胃、肝经。

根皮、枝皮:祛风湿,解热,利尿,消肿,止痛。

枝叶:祛风,镇痛,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根:哮喘,小便不利,中耳炎,黄水疮,神经痛。

柳枝:急性黄疸型肝炎,尿赤,小儿胎热,斑秃,牙痛。

枝皮:风湿骨痛,发热。

叶:高血压,结石,乳腺炎,甲状腺肿,疗疮疖。

花:血热,经热,水肿,黄疸,便血,血尿,吐血。

柳枝(干品)18.8克,鲜柳枝18.8~37.5克,

柳花11.3~18.8克。

本品各部分均为苦寒,故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1.中耳炎:

外用方:柳树皮(炒炭存性)5.6克,冰片3克,枯矾3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用少许,吹入耳内。

2.痈疖:

外用方:鲜柳叶37.5克(洗净切碎)。

用法:加水煮烂,过滤,再将药液浓缩成膏状,每次用适量,涂敷痈疖处。

3.滴脓疮(又名黄水疮):

外用方:柳根37.5克(切段、晒干)麻油适量。

用法:炒炭存性,研细末,调麻油涂患处。

4.未婚女子经停发热:

柳花18.8克,紫草37.5克,葡萄30克,当归22.5克,升麻18.8克。

用法:将柳花、紫草、当归、升麻研成细末,每次服18.8克,葡萄煎汤送服之。

5.小儿胎热、小便黄:

柳枝15克,灯心0.8克。

用法:将柳枝洗净,切片,烘干,加灯心煎水服少许。

6.急性黄疸型肝炎:

嫩柳枝93.8克,白糖37.5克。

用法:水5碗煎2碗,去渣。加白糖调匀,分2次服之。

7.斑秃:

外洗方:鲜柳枝30克,鸡香藤30克,芝麻根30克。

用法:水10碗煮浓汁洗头,第一次洗完头之后,留下加入药渣内再煎洗,早晚各洗1次。

内服方:何首鸟18.8克,川芎5.6克,核桃30克(打碎)。

用法:放入杯内冲泡开水代茶服。

8.疔痈:

嫩柳树叶75克(洗净)。

用法:水5碗,煮3~4小时,去渣。煎熬成膏。使用时,先将患处消毒后,敷上柳叶膏,连用4日,即可消肿止痛。

9.避邪(实际上应该风疹):

鲜柳树叶37.5~75克(清水洗净)。

用法:煎水洗澡。

10.跌打损伤:

鲜柳树叶37.5克。

用法:捣汁敷伤处。

11.牙痛:

柳树藤皮37.5克,扛香藤37.5克,栀子根18.8克金针根18.8克。

用法:水煎服。

12.神经痛:

柳树根75克,一条根18.8克,白肉穿山龙18.8克,伸筋草18.8克,茄冬二层皮30克,刺桐皮30克。

用法:水煎服。

13.小便白浊:

柳枝37.5~75克,白粗糠37.5克,山素英37.5

克,小金樱30克。

用法:水煎服。(或炖猪粉肠服)。

14.皮肤瘙痒:

柳枝.5克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15.水肿、吐血:

柳花20克,冰糖适量。

用法:水煎去渣。加冰糖溶化服用。

16.黄疽、尿血、便血:

柳花35克,冰糖适量。虎杖20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冰糖调溶化服。

成分:①患者用柳叶治病时,偶见上腹不适或荨麻疹但中止服药后,则症状消除。

②柳枝过量时,个别病人可产生过敏性腹泻

腹痛反应,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③柳树叶:有避邪,治疗跌打伤之功用

柳枝:用于血浊、高血压等症。

柳根:用于血糖高、糖尿病等症。

这张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uyuyey.com/jxyy/8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