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醉鱼草
来源产地
为醉鱼草科植物大叶醉鱼草的枝叶、根皮。
枝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根皮春、秋季采挖,洗净,剥皮晒干。
生于海拔-m的山沟、路旁、灌丛中。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别名酒药花、酒曲花、大蒙花、麻柳、花醉鱼草、鸡骨紫、蒙花树
灌木,高1-3m。枝长而扩展,幼枝具4棱,密被白色短柔毛。
叶对生;叶柄短;托叶萎缩成带状,位于两叶之间;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8-25cm,宽3-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背面密被白色绒毛。
总状圆锥花序直立或下垂;花萼钟状,具柔毛,4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紫色,细而直,管状,长7-10mm,4裂,裂片边缘反卷,外面疏生绒毛及鳞片,喉部为橙黄色;雄蕊4,子房2室,无毛;柱头棒状。
蒴果长圆形,长6-8mm,先端尖,无毛或稍有鳞毛。种子多数。花期5-8月,果期6-10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辛、微苦,温。有毒。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骨折;外用治脚癣。
0.5~1钱。外用适量,研粉调服或煎水洗。
《中药大辞典》
"辛微苦涩,温,有毒。"
解毒,杀虫,止痒。治蜂窝织炎,疮疖,跌打损伤,脚癣,妇女阴痒。
《贵州民间药物》:
治脚癣,妇女阴痒,止咳,杀虫。
《贵州草药》:
驱风散寒,消积止痛。治感冒风寒,风湿疼痛,疳积,跌扑。
《陕西中草药》:
清热解毒,止血生肌。治麻风,疮疖,蜂窝织炎,跌打损伤,骨折。
《中华本草》
辛;微苦;性温;有毒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主风寒咳嗽;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疖;妇女阴痒;麻风;脚癣
心;肝;肾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