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结了。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节气之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消退,寒气渐生,天气渐转寒,常言道:“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热水泡脚,胜吃补药
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又直接与地面接触,故散热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尤其是许多体质虚弱的人,脚经常是冰凉的,这就是因为血液从心脏出来到脚部循环减速造成的,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因此,在寒露这个阶段,足部的保暖就是最重要的养生功课了。
暖足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热水泡脚。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历代养生家都把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益寿的一项措施,且针对个人的中药足浴包为最佳。
泡足功效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早上运动后用热水洗足可以健脑强身;夜晚就寝以前用热水泡足可改善睡眠,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用热水泡足还有利于治疗脚癣。注意事项
时间不宜过长,以0分钟左右为宜,其间加入热水2~4次。在泡脚过程中,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加快,如时间过长,易增加心脏负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
晚饭后1个小时才可泡脚。因为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热水泡脚,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
泡脚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水温太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且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
寒露养生
(一)起居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二)精神
秋天是肺金主时令,中医讲“肺主升降”,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正常,才能把二氧化碳排出去,把氧气吸进来,把痰和废物咳出去,帮助心脏把气血津液散布于全身。但秋天万物肃杀,人的阳气从表皮开始往内收,汗毛孔逐渐闭合,影响到肺的功能(肺主皮毛),人容易悲伤。“悲忧伤肺”,悲的情绪易影响到肺的宣发功能。加之秋风肃杀,淫雨霏霏,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凄凉、忧郁及悲愁伤感的心绪。宋代医学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三)运动
秋风送爽宜出游,登高亦可解秋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季节,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这就是火克金、喜胜悲的中医含义,这种登高活动有很好的宣肺作用。但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四)饮食“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此时“燥”邪当令,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饮食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药膳推荐
百枣莲子银杏粥配料:百合0克、大枣20枚、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克、冰糖适量。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成。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如有医疗健康相关问题需要咨询的朋友可点击下方链接,添加中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