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群规则
创办人:宋小明
主持人:征宇田然
1、每10-20天举办一期;
2、提供命题或图片;
3、作品由嘉宾老师匿名点评,及群友自由点评互动。
4、每首点评后公布作者名字;
5、词作统一发主持人邮箱,提前两天截稿。点评时由主持人统一去掉署名后参评,一律不准发群里,发群里的作者只能参加作品展示。点评结束后,公布下一期命题
看图作词作者目录01.塬上老家
作词:雷山
02.山路迢迢山路弯弯
作词:陈永萍
03.家住塬上
作词:汪茶英
04.出不出的黄土塬
作词:神蔡
05.生命之源
作词:王海鹰
06.驮水汉子
作词:李官明
07.抬头吼一嗓
作词:徐颖
08.驮水
作词:王羽
09.塬上的家,驮水的爸
作词:生吉俐
10.山路弯弯像条河
作词:静儿
11.塬上爸妈
作词:李文英
12.莽塬长歌
作词:李峰
13.家住塬上头
作词:帝青王春
14.今天的月亮不懂忧伤
作词:田然
15.我的黄土坎
作词:帼子
词作+点评宋小明
各位好!我给提供的这张照片,只是希望大家在写惯了的词以外写一写不太习惯的,主要提供另一种生活情景、另一种语境、另一种视角,前面加了几个说明,现在看很不好,塬上生活、塬下取水,西北尤其是陕西、内蒙西部、山西也有这种情况,反而把大家框住了,这个以后要注意。
熙明朝鲁
大家好!我是熙明朝鲁,一个业余词作者。咱们群里大伽、高手云集,说实话,我是不够当点评嘉宾资格的。但囿于主持人的盛情邀请,只好硬着头皮上来和大家交流,算作一次学习和实习机会吧,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来是想用语音和大家现场互动交流的。可是因为假期有公务活动没休息,今晚又有公务安排,无奈,只好通过文字来交流。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加上篇幅所限,难免挂一漏万,答非所愿。在此深表歉意并请谅解。
下面言归正传。在单独点评每一首作品之前,我先简略、点题性地汇报一下关于歌词创作的个人体会,与大家交流。概括起来,我的体会就是歌词创作要把握好“四个度”:
一是维度,即完整度。指歌词的结构是否完整合理,歌词的意境、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叙事或抒情是否到位,等等。(举例略)
二是角度,即主题切入角度。指歌词的主题确定之后,从哪个角度切入,才能使谋篇布局出新出彩,引人入胜,不落俗套。一般来说,尽量从“新”、“小”、“巧”、“贴”几个角度切入,成功率会很高。(举例略)
三是深度,即思想深度。指歌词的主题思想和所表达的意境,是否跳出自我束缚的“小我”,具有社会性、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诸如爱国、爱家、励志的,等等。(举例略)
四是温度,即情感的温度。情感是一首歌词的气血,非常重要。含情量的高低和情感的真伪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举例略)
除了上面所说的把握好“四个度”以外,确定一个好的题目也非常关键。可以说有了一个好歌名,歌词创作就成功了一半。
熙明朝鲁:接下来按序号就每一首作品,分别谈点个人见解,好的地方就不废笔墨了,主要是鸡蛋里头挑挑骨头。
词作+点评1、《塬上老家》
作词:雷山
千年风沙,雕蚀着我的家,
高高古塬,月光冷冷的流洒。
从岭上飘下的小路啊,
走着我担水往回爬的妈妈。
万里黄土,牵挂着我的她,
茫茫陇上,残阳迟迟没落下。
自谷底升起的山梁啊,
你可感受到了汗珠的热辣。
我的黄土高坡,我的塬上老家,
陡峭的山路是走不完的苦娃娃,
年年月月都硬撑着生活的重压,
祖祖辈辈已经习惯了这样挣扎。
我的黄土高坡,我的塬上老家,
山那边已经传来挖掘机的轰呜,
一条康庄大道正在向山里开发,
清凉的幸福水已湿润了土坷垃。
嘉宾点评:
宋小明:描写的对象换了,语境马上就换了,这是作者很敏感的一点,作者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感知,我很欣喜。最后一段写的好,生活本身最苦中依然不会放弃梦想和希望。这一次的词,我们的语境很少有那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东西了。写的比较实在,这是非常好的事。这类的词我们希望的写的倔强一些、写的硬气一些,甚至包括很多语言要稍微土一点,这种土是升华的土。
熙明朝鲁:第一首《塬上老家》:结构完整,角度切入也有一定想法,最后一段写出了人们正在主动改变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希望。建议把最后三四句换下位置,再想想还有没有比“康庄大道”更贴切的词。那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东西了。写的比较实在,这是非常好的事。这类的词我们希望的写的倔强一些、写的硬气一些,甚至包括很多语言要稍微土一点,这种土是升华的土。
2、《山路迢迢山路弯弯》
作词:陈永萍
一条山路曲曲弯弯,
前方的路究竟有多远?
脚下的坎,肩上的担,
为何伴随一年又一年?
道道山梁沟沟坎坎,
山的对面是不是天边?
祖祖辈辈,岁岁年年,
为何还是走不出大山?
山路迢迢,山路弯弯,
赶路的人啊头顶着蓝天。
心中的苦,生活的难,
不该这样一辈辈的往下传。
山路迢迢,山路弯弯,
黝黑的肩膀担着那心愿。
爷爷的梦,孙儿的歌,
都有一条小河流过家门前。
嘉宾点评:
宋小明: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笔触没有终点去写驮水,笔触放到联想,联想中有希望而且有发问。
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确实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你经常往那些老少边穷地方去跑,你不要以为那里都变得怎么样了、载歌载舞的。尤其在西北仍旧有大量的这种地方,要不然我们今天中央也不会提出精准扶贫,所以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去老少边穷的地方,不光要看他的风景看民俗,尤其我们很多朋友从小在城里长大,农村偏远地方只有风景两个字,实际不是,要看到那里有生活,有他们自己的苦与乐。这首词有联想,没有有意写驮水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一点倒值得大家学习。这个塬字可能大家也查过就是高级的相对的平地,在西北地貌黄土高原,陕北地区走黄陵、走富县、走甘泉基本是塬的地貌,然后到了延安、安塞、延川、延长地带又形成高原丘丘陵,就是我们看到的篝火纵横的那种山,然后再往上到了榆林地貌,又是塬的地,特别我看到朋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塬的地貌里就是这样。因为平地是在相对的平坦的高原上,所以人种地要住在高处,水又在下面的山沟里,而且这种塬的地貌里的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含硒量特别大,所以这一带的通常很多人会得一种大骨节病,就是含硒量造成的。
熙明朝鲁:第二首《山路迢迢山路弯弯》:结构比较完整,主题切入角度也不错,语言也比较清新。第三段扬起来了,到第四段没有顺着第三段的情感再往上扬,而是又抑下去了,使作品仅停止在了梦境和企盼上。
祁越:都有一条小河流过家门前。应该是有一句更给力的,不然让人感觉(爷爷的梦,孙儿的歌),都有一条小河流过家门前,不明白作者此时想告诉我们什么,表达的是什么------?
歌词最后一段有时候是作品思想性的提升,这就和歌曲副歌、高潮的说法相一致了。不然只是一个圆圈里打转转。
3、《家住塬上》
作词:汪茶英
站在塬上望上一望,
圪梁梁一道道来快要连着天。
塬上人家做梦想甘泉,
醒来还得赶着骡子下山找水源。
酸枣树挂在山崖边,
信天游的歌声被风吹出好远好远。
黄土有多么厚重,水桶就有多么压肩,
八百里秦川我咋就托生在黄土塬。
站在塬上望上一望,
山丹丹一朵朵来红呀红艳艳。
塬上人家能有啥心愿,
一碗清水就能安慰干渴的心田。
回头望望温暖炊烟,
哪怕那土疙瘩把脚磨出厚厚老茧。
黄土有多么养人,百姓就有多少期盼,
山丹花种子落在哪就把哪儿爱恋。
黄土地有川也有塬,
河川上好日子喝水也甜。
偏偏我就长在高高的塬,
人往高处走流汗都格外咸。
家住塬上,
喊一声信天游嗓子冒烟,
嗓子冒了烟也要震破它个天。
人以希望。建议把最后三四句换下位置,再想想还有没有比“康庄大道”更贴切的词。
嘉宾点评:
宋小明:这首作者也很大胆,想用一些信天游的手法来完成这首作品,但信天游的手法有一个问题,一般是两句式,一兴一赋或一兴一起。
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孔子总结出来的最传统的一直沿用到今天最常用的东西。简单说,这句与下一句没什么直接关系,像环顾左右而言其它,兴的作用就在这儿。它是环顾完左右而言其它,我们看信天游的时候会觉得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非常有关系,这个“兴”里面经常加入明喻或暗喻。明喻、暗喻,尤其是象征的手法,你仔细去体味,陕北信天游一兴一赋一兴一赋,它的两段句式加起来等于两段变成四句,西北还有一种民歌直接用起承转合式的结构方式,像《送情郎》这样的歌。信天游大家都熟悉,典型像《兰花花》这样的歌,所以会占用空间。我觉得如果借用信天游的手法,不如前面用一部分,后面直接转入常在的歌词,采用起承转合或者两句一排比然后再转合的方式们就会使歌词简短一些。
今天大家在写、也在看这类的词,回头再看一看刚刚离开的张黎先生,看他是怎么写这种农村的艰苦生活。经历了而且长期经历了,他会把吃进的所有的苦,只汲取苦中的那一点甜,这就是生活,他吃透了。所以我们有些朋友一开始写甚至对这种环境还比较陌生,实际上我们说什么是苦、为什么生活,它是你的创作源泉。张黎先生他说,他能把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这个没有这种深刻的经历忍耐。
熙明朝鲁:第三首《家住塬上》:语言、语境上有陕北风,但结构像诗歌,估计不太好谱曲。语言也还有不少精简空间,另外第三段也有第二首所提出的问题,建议这段按第四段的情感来写。
祁越:这首歌词的结构可以再讲究一些,不然作曲也不太方便,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另外就是这首歌词想告诉我们《家住塬上》没有水做梦就想甘泉?
水桶压肩,托生,温暖炊烟好像这些词和句子还可以再推敲。
4、《出不出的黄土塬》
作词:神蔡
曲曲折折,
曲曲折折多少弯?
黄沙漫漫,
黄沙漫漫多少年?
白崖崖的羊肠道,
这山连着那座山。
东南风刮,西北风吹,
毛驴的脚步开始零乱,
干涸的黄土望不到边,
窑洞的水缸还没装满。
这边是沟,那边是坎,
古铜色的汉子在中间,
信天游又把山沟沟喊
亲亲婆姨漂亮小脸蛋。
曲曲折折,
曲曲折折多少弯?
黄沙漫漫,
黄沙漫漫多少年?
走不出的黄土塬,
何时把贫瘠改变。
嘉宾点评:
宋小明:比较完整,但还停留在苦,历尽之苦然后也有发问,没有从苦里去体会那一点点甜。这倒是我们的词面对这类情形、这类生活的描写,甚至是一点希望,当然画面给大家提供的有限。
希望大家多走一走,中国山地占了四分之三,我去了很多地方,看到贫困的地方多的是,直接感受到贫困的地方那些贪腐是多么可恶。
熙明朝鲁:第四首《走不出的黄土塬》:结构比较完整且有变化,但主题意境和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有点紊乱,建议把第二段的吹字和刮字调下次序,以求语境的递进。另外“开始”“还没”这种表明时间点的词和整首对一个长的时间段的情景描述和情感表达也有矛盾。
祁越:这边是沟,那边是坎,
这种句式也挺好的,可以用,我常看一代词家张黎的作品,他用这些看似简明的东西,却展示或者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味空间。张黎老师《那些词儿》,非常好。甚至是一点希望,当然画面给大家提供的有限。
5、《生命之源》
作词:王海鹰
走在陡峭的山间,
你把希望也带在身边,
轻轻掠过黄土塬的哀叹,
只为寻找那股甘泉。
跨过无数的沟坎,
看见小河与山峦缠绵,
那熊熊燃烧的生命火焰,
就在远山的那一端。
马蹄声声惊扰了谁的安眠,
刺骨寒风穿透了谁的衣衫,
别把河水变成地球的眼泪,
让它的清澈蒙上一层尘烟。
小河潺潺情系着黄土高原,
隆起的马背驮满沧海桑田,
汩汩流出的是祖辈的渴望,
连绵不断的那是生命之源。
嘉宾点评:
宋小明:这首前面写的蛮好,后面作者浮想联翩,想乱了,没有结构住。
实际上还得这个水,就写这种恶劣环境下的水,对于这类照片,真得面对苦难、面对灾难、贫穷的态度,我们现在对快乐太奢侈太贪婪了,老天给我们每个人的快乐、忧伤、苦难和幸福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快乐,当然也不可能一辈子忧伤,希望大家多看看这类的书籍和文章。
面对这么一种生活,如果你不服、不满,面对苦难你才能悲愤而出诗、悲愤而出词,这是一种深沉的、倔强的、坚强的东西,希望多一点这样的,会看到真实的力量。群里有不少同志,无论命题、选题、还是看图写词,词还停留在一个描写的层面上。词最吃劲的往往词眼或者骨头的东西,是有感悟后的东西。我觉得描述进入要快,就是刀子快,点到了就进入肌肉、血管甚至骨头。在压抑之后是什么?如果还是一个心跳动的人,一定是不服这种压抑,要突破这种压抑,一定看到山顶上的蓝天,要看到升起太阳。要把这种东西写出来。既然活得那么惨,已经这个时代了,怎么不换换地儿?实际上党和政府已经做过,像甘肃大面积的移民,开始不成功,很多人又回去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当地原住民的观念问题,他的先人、他的灵魂、甚至包括骨肉的东西都在那儿,你让他搬出来还真不喜欢。第二是我刚才讲了中国有四分之三是山地,我们看的只是西北一部分的山地面貌,你再全国再走一走,西南那边是有草有树,但是生活环境资源更恶劣,让他往哪搬呢?我们中国就这么个情况。所以在这艰难困苦的大山里面,它可能不生产粮食、不生产什么富裕,但是它生产了民歌、生产了舞蹈,生产了真正看起来非常感动的艺术。
这个黄土高原的人们生活的一个真理,陕北人嘴里经常一个字叫“耐”,这个耐字我想应该传了几千年了。你忍着它就是功夫、你忍着他就是生活、你忍着它就是岁月,我们看起来很不寻常的一件事情,他们就忍耐承受了,出门就盘山、干活,驮水也有上山和下山的。艺术就是产生在这种习惯与不习惯当中。
熙明朝鲁:第五首《生命之源》:主歌很流畅,所表达的也较清晰,可惜副歌好像换了一首,表达的内容太多太乱、语言也太复杂了,失去了副歌的作用。
祁越:我曾在一次培训学习中请教过著名词作家王晓岭老师歌词写作中的人称,如何安排和处理,虽然这是人们看起来是很幼稚的问题,但是我们写歌词的有很多人,对歌词中的人称还是要处理好。你把希望也带在身边,这个你是谁?出现的这一次?指的是谁??)
马蹄声声惊扰了(谁)的安眠,
刺骨寒风穿透了(谁)的衣衫,
别把河水变成地球的眼泪,
让(它)的清澈蒙上一层尘烟。
(我这个人比较笨,有人称的歌词有时就是看不清楚,作品里的人称?
6、《驮水汉子》
作词:李官明
赶着毛驴追日头,
起早贪黑塬上走,
翻越座座山,穿行道道沟,
这就是驮水汉子不息的追求。
水是这里的粮和油,
有水的生活真正享富有。
驮水汉子耕耘黄土地,
驮水抗旱创丰收。
口里吼着信天游,
精神抖擞塬上走,
磨破双双鞋,汗珠滚滚流,
这就是驮水汉子无言的执拗。
水是人们的喜和乐,
有水的心情就像醉美酒。
驮水汉子立足黄土地,
驮水为荣写春秋。
嘉宾点评:
熙明朝鲁:第六首《驮水汉子》:结构比较完整,情感比较饱满,语言也有特点,但“这就是驮水汉子不息的追求”“驮水汉子立足黄土地,驮水为荣写春秋”这样的句子有过于拔高之嫌。
祁越:要把歌词写成精品,还是要讲究韵味,既使叙事休载作品也需如此。别外,简洁也十分重要。看了上述作品,觉得这方面欠缺了些。我搜了一些驮水的故事,在我们看来很艰难很痛苦的事情,当地人觉得是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熟悉、习惯和接受。
7、《抬头吼一嗓》
作词:徐颖
回头望一望,
来时的路那么多陡坡那么多道弯;
低头想一想,
离那幸福的源泉还有几里远;
抬头吼一嗓,
老天爷你为啥总要天天把我考验。
回头望一望,
来时的路那么多汗水那么多道坎;
低头想一想,
离那心中的渴望还有几重山;
抬头吼一嗓,
老天爷我就不弯腰你能把我咋办。
多少次我告诉自己要甘于平凡,
多少次我又提醒自己要勇于登攀,
喝水的人自己知道冷暖,
苦乐年华我不会放弃那一瓢心愿。
嘉宾点评:
宋小明:这首作者是有不满不愤了,意在写意写志,这样全词构成的这种精神风貌很突出。
我们在创作中,艺术从某一点是从高处对地处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