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简说英语。IamJane.
一晃,乔任梁去世都快5年了。有时候总觉得他去世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算算时间,也就5年;有时候又觉得,仿佛他前不久还在舞台上活跃着,结果一看时间,那已经是年的事了啊。年9月16日晚,乔任梁因抑郁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年仅28岁。爱他的人,一定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而最爱他的人,除了他本人的父母,我想不出别人。然而,简中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刷新我的认知。中年失独,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堪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因他的去世受打击最大的人,除了他的父母,我也想不出别人。但为人父母,究竟该如何表达对已故独子的爱和怀念?终日以泪洗面,嚷嚷着要和他一起去死?
父母对已故独子的爱和想念,需要证明给旁人看吗?需要每天录个视频证明自己有在好好难过吗?
上面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离谱,是吧?
正常人都觉得离谱,但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各种“奇形怪状”的人。
正常人会问的是:失独老人究竟该如何走出丧子之痛?
乔任梁过世后,他的父母的做法是,开了一个短视频账号叫做“高彩萍和乔老爷”,没有团队,只有两位老人笨拙的录制、剪辑和发布。创建账号的目的也很简单——“给大家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安慰和快乐”▼▼▼这个账号的内容主要是俩人分享的自制美食,也有一部分是在宣传乔任梁生前创立的品牌——这也无可厚非,儿子去世了,但产业还在,二老也算是在完成儿子未竟的心愿。▼▼▼一个正常人的反应大概是——感觉两位老人慢慢走出来了,真好。
但在不正常的人眼里,这一切又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只看到乔妈妈长相上的“不完美”▼▼▼
对别人的长相进行人身攻击,觉得自己很牛吗?不光是针对乔妈妈,乔爸爸因为嘴有点歪,也被恶臭网友人身攻击了。这还不算,一个个把自己当作上帝的网友奔赴评论区,质疑两位老人:“怎么感觉不悲伤”(下图中这位没文化的网友还写了病句)、“一直在吃她儿子的人血馒头”、“感觉她一点都不想乔任梁了”......▼▼▼然后,在我了解这件事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条极度恶毒的评论,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出这样恶毒的话语,这已经超出了我的整个认知体系。▼▼▼Imspeechless.两位积极、乐观的老人针对这些恶评,出来录了视频进行回应▼▼▼他们坦言,看到恶评的时候心里是很难受的,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也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和鼓励,想必儿子也是希望他们活得好好的。针对网友对他们外貌的攻击,两位老人也进行了解释(其实想说,连解释都不需要啊......)。乔爸爸的歪嘴是由于几十年前一起门诊医疗事故触碰到了脸部神经造成的,乔爸爸说完还大大咧咧地表示:“我不介意大家叫我歪嘴乔老爷。”乔妈妈则解释自己的“大眼睛”和“长脸”是因为长过脑垂体瘤。所以说,有的网友,你们听完脸会红吗?会觉得自己好笑吗?为什么要肆意践踏别人曾经的痛苦经历?谈到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在更新短视频,二人说——一是为了给儿子的粉丝分享自己的近况;二是为了把儿子的品牌延续下去;最后也是希望这样美好的视频内容可以给更多的失独家庭、抑郁症患者带来正能量。乔任梁已经离开快5年了。他因为严重的抑郁症,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有媒体报道称,乔任梁的去世,有一个导火索是,一位导演告诉他,因为他身患抑郁症,所以离开娱乐圈比较好。快5年过去了,大家对抑郁症的认知改变了吗?大家还认为患上抑郁症是因为心理脆弱吗?先是攻击抑郁症患者,后又是攻击因抑郁症离世的故人的父母,捎带着还要攻击曾经跟故人关系好的其他人。我想,只要这批恶毒的网友还持续在网上大放厥词,我们的网络环境一时半会还是得不到真正的改善吧。根据年权威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全球患者超过3.5亿,中国就有高达万人患有抑郁症,占到我国总人口数的4.2%,相当于个人里面就有4个抑郁症患者。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患病率最高,18岁到34岁的青年患抑郁症的人数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其中大学生和职场人员为大部分。
而与这样惊人的数据均为不相衬的,就是大众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了。
以下这段英文报道出自SixthTone年的RisingTone专栏▼▼▼
ButstigmaandalackofawarenesssurroundingdepressionmeanthatmanyinChinaareunawaretheyaresufferingfromdepression,orarereluctanttoseekhelp.但人们对抑郁症的羞耻感以及缺乏认识,意味着许多中国人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或者不愿寻求帮助。
这里提到的一个关键就是,人们对抑郁症(depression)具有羞耻感(stigma)以及缺乏认知(awareness),或者不愿意(reluctant)寻求帮助。depression,英/d??pre?n/美/d??pre?n/,n.沮丧;忧愁;抑郁症;洼地;不景气;低气压区。公元年它是作为天文学术语出现的,意为“地平线以下恒星的角距”,源自古法语depression,动作名词源自拉丁语deprimere的过去分词词干“压下,压下”。字面意思“压下的动作,被压下的状态”始于年代,词义“垂头丧气,悲伤的状态,精神的低落”则始于15世纪早期。
其原形depress=de-(从...离开、向下)+press-(挤压)。
抑郁症描述的显然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几个同源词:
depress/d??pres/vt.压抑;使沮丧;使萧条
depressor/d??pres?(r)/n.抑压者;抑压物;压板;降肌
depressive/d??pres?v/adj.抑郁的;压抑的
depressing/d??pres??/v.(使)沮丧;(使经济)萧条;按下;镇压;降低(价值或工资)adj.令人沮丧的;造成萧条的
depressible英/d??pres?bl/美/d??pres?b?l/adj.可抑压的,可削弱的,可降低的
depressed/d??prest/adj.沮丧的;萧条的;压低的v.使沮丧;使萧条;压低stigma,英/?st?ɡm?/美/?st?ɡm?,n.[植]柱头;耻辱;污名;烙印;特征该词是16世纪时直接借自拉丁语stigma,更确切地说,是源于希腊语stígma。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奴隶和罪犯的身上都被打上永抹不掉的stigma。当时的stigma是“烙印”、“印记”的意思。到了17世纪英国还沿用这一做法。根据伦敦旧城新兴门监狱(Newgate)的记事录,有一个绞刑吏只会用烙铁在罪犯手心打上代表thief(偷窃犯)的字母T,因为这是他认识的唯一字母。身上打有烙印对一个人来说是污点、是耻辱的标记。于是,stigma被遗留下来,转而喻指“耻辱”、“污点”。由stigma派生的动词stigmatize从表示“打上烙印”转而表示“诬蔑”、“污辱”等义,之后也会用来比喻来常用于比喻“社会对某一群体或现象的负面评价”。这个词还与stick(戳、粘贴)同源,因为行刑时需要用烧红的烙铁来stick罪犯的皮肤,同源词梳理:
stigmatize/st?ɡm?ta?z/vt.诬蔑;玷污;给…打上烙印
stigmatic/st?gm?t?k/adj.有烙印的;丑恶的;不名誉的;气孔的;小红斑的
stick/st?k/vt.刺,戳;伸出;粘贴;vi.坚持;伸出;粘住;n.棍;手杖
awareness,英/??we?n?s/美/??wern?s/,n.意识,认识;明白,知道;人群对品牌或产品的认知。其原形aware=a-(加在单词前表示“...的”)+ware-(=watch,表示“注视”)常见搭配:awareof(后接名词)/awarethat(后接句子)意识到,知道well/fully/acutelyaware充分地/完全地/敏锐地意识到politically/socially/environmentallyetcaware在政治/社会/环保等方面有意识的so/asfarasIamaware就我所知加上表示“性质、状态”的名词后缀-ness(通常加在形容词后),就变成了awareness。reluctant,英/r??l?kt?nt/美/r??l?kt?nt/,adj.不情愿的;勉强的;顽抗的reluctant=re-+luct-(=struggle,表示“挣扎”)+-ant(形容词后缀,表示“...的”)这个词的英语释义比较简单直白:slowandunwilling,可以理解为“不情不愿的”,它的反义词就是willing,常见用法是reluctanttodosth,加上后缀-ly就变成了副词形式reluctantly。·THEEND·这是“简说英语”第期原创文章。欢迎评论区理性讨论,也可以看看往期的精彩内容▼▼▼南大女生丨吴亦凡丨马龙张继科丨王思聪丨阿米尔汗
印度自拍丧命丨童婚丨林生斌丨芙蓉姐姐丨贾静雯
出柜影帝丨非诚勿扰丨甄嬛传??????????????????????丨林志玲丨裸辞丨李诞
韩国色情产业丨西游记丨易烊千玺丨厦大女生嫁印度
比尔·盖茨丨赵丽颖丨翻译女神张璐丨93岁裸模
三级片女星丨七仙女投毒案丨贾玲丨王子文丨周杰伦
北京丨南大碎尸案丨颜色丨上海丨张雨绮浪姐
范跑跑丨新疆棉丨清华博士当和尚丨杨紫丨单词
吴孟达周星驰丨郭麒麟丨华晨宇丨孟晚舟姚安娜
点名丨冬至丨颜值丨Funnymudpee丨特朗普
郑爽丨周迅丨冬至丨哪吒魔童降世丨薇娅
西外英语每晚8点,直播间和你不见不散!赶快扫码预约!▼▼▼今日推荐
看完记得点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