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娄底最鲜明的品格
(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刘朝阳)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刻度,是历史进步的阶梯,是城市变化的源泉。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娄底要实现“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治理三大战役,奋力建设富饶美丽健康祥和新娄底,惟有高举创新开放大旗,让创新成为娄底最鲜明的品格。具体而言,娄底要成为创新型的城市,应该使“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四轮驱动,并驾齐驱。
一、发力科技创新,做好“四轮驱动”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我们要披荆斩棘,积极运作,争取一批“国字号”“省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娄底。近期主要是加快对接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项目的建设与落地。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涟源高新区要大力申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娄底零的突破。二是培育科技创新人才。以“亿元人才引进工程”为契机,加大对娄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本土创新人才培育的实施力度,以小博大,以点带面,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三是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通过产学研的立体合作,抓大抓实抓强一批科技创新主体,与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创业中心、新兴产业“双创”空间既遥相呼应,又同声呼吸。四是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关键是打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通道,架构好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尤其是加强世界科技源头与创新高地的对接,推动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向娄底聚集。
二、发力产品创新,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娄底产品”向“娄底品牌”转变。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逐步将一些有潜力的产品,打造成响当当的品牌,最终培育出一批如“华菱”“五江”等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二是由“娄底制造”向“娄底智造”转变。娄底企业要由模仿制造转变为自主创造,进而转变为高端智造。打造出一批三讯、电将军、创一电子,让“娄底智造”深深地镌刻在这片热土上。三是由“执行标准”向“制定标准”转变。这是一种美好愿望,也是一种目标追求,更是一种话语体现。娄底产品创新的最高等级,若用一种缩影来描述,就是企业能够成为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成为这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期待娄底有更多的企业梦想成真。
三、发力文化创新,打造“四型文化”
一是打造智慧型文化。文化创新,靠智慧引领;文化等级,靠智慧支撑。发力文化创新,应将娄底文化留下智慧的烙印,不断由先进走向更先进。二是打造包容型文化。一个地方、一座城市,一个群体,对失败的宽容度,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要摈弃“成王败寇”的思维。其他创新如此,文化创新更是如此。三是打造特色型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域的才是永恒的。我们应把娄底的梅山文化、蚩尤文化、药王文化、耕读文化、血性文化深度挖掘,细致打磨,立体渗透,整体推介。四是打造开放型文化。文化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娄底文化从本质上属于湖湘文化,我们应吸纳中原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大河文化、海洋文化,兼收并蓄,为己所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四、发力管理创新,实现“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加大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树立民本理念,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打造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当前,建议政府对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未来走向,加大引领力度;对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项目落地、改变城市格局的重大事项,加大抓总的力度;对城投、创投、文旅投、交投等投资主体,加大管理力度,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对娄底而言,重点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安全。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娄底的企业要紧盯同行业中管理的佼佼者,消化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借鉴中提升管理空间,优化管理环境,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办法。以企业管理创新,带动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
迈出创新开放的“坎”
(网友:大地飞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撑。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善于用创新思维来谋划和推动发展,善于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在创新开放中迸发活力、汲取动力。创新和开放,正如一个地方长远健康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只有通过以创新来推进开放,以开放来促进创新,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地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娄底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掩盖了资源型经济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全市上下对城市发展存在的经济风险考虑不足。而依托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产业基础和形成的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导致创新氛围不浓、开放意识不强。与省内先进地区相比,推动创新开放的力度不够大、速度不够快,认识水平也不够高。可以说,娄底目前存在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创新开放的差距上,娄底要实现“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创新开放是一道绕不过的“坎”。
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广大党员干部是推动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发挥好在创新开放中示范引领作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站在娄底发展的全局,牢固树立创新开放意识,把创新开放作为娄底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狭隘思想,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看问题、办事情,真正把创新开放根植到自己思想和灵魂的深处,作为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要在行动上真正落实。创新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也并不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创新已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创新无处不在,人人皆可创新。不要以为只有高新技术才是创新,日常工作同样也可以创新。比如,面对每天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不应付、不厌烦、不懈怠,能在积极应对基础上,及时总结提炼,适当改进方法,达到了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目的,这就是一种管理方法上的创新。开放同样如此,每一个娄底人都是娄底对外开放的形象代言人。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娄底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推介娄底、宣传娄底,争做“通情达理、文明有礼”的娄底人,展现好娄底形象,把开放工作落实到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具体行动上。
要在环境上真正优化。近年来,娄底在创新开放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创新发展的环境还有待改善,开放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旧思维的束缚,打破利益的樊篱,面对新生事物,不囿于旧经验,不拘泥老办法,以包容之心对待,以审慎态度监管,体现出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开放姿态,为创新开放营造良好氛围。
借文化积淀发力文艺创新
(双峰县委宣传部干部贺永志)
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堪称文艺的基因,更可谓文艺的生命,借娄底深厚的文化沉淀,文艺推陈出新,将会孕育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基础。生长于斯的娄底人有着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新化县有“新年发笔,万事大吉!”的习俗;扛起锄头下地干活,放下锄头写字作画,双峰县走马街镇居民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农闲时节,涟源市古塘乡牛山村设在村部的牛山农民诗社,村民相互聚在一块,吟诗作对,瓜果蔬菜,新农村建设图景,都能成为农民朋友们诗中的意象。因此,娄底出现了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珠梅抬故事、紫鹊界梯田、梅山竹编、紫鹊界舞草龙、桥头河镇花鼓戏、双峰书画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化符号”,梅山文化、湘军文化、药王文化等已成为娄底的文化名片,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抬故事等代表娄底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是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桥头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戏之乡,走马街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书画)艺术之乡”,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些共同的传承,形成了文化积淀深厚的影响力基础,文艺创新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娄底文化积淀具有浓郁的、鲜明的特色,文艺创新借文化积淀发力,创造出更多精品力作,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要把握好方向,弘扬积极正面的文化传统。大型历史湘剧《烧车御史》取材于《清史稿》,是以湘中娄底历史文化名人谢振定火烧和珅的一品官车为原型创作的剧目,生动呈现了“烧车御史”谢振定不畏强权、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铁面执法的形象。在声腔、音乐等方面继承了湘剧的传统艺术,以高腔、弹腔为主要声腔,融入梅山山歌的音乐元素,使演唱别具一格。剧中融入了涟源的板凳龙、骨牌灯等地域文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同时巧妙插入酒驾、公车私用等现代元素,契合反腐倡廉、深入开展作风建设的时代背景。这是一部文艺创新借文化积淀发力的优秀典型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台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优秀剧目,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夺得田汉大奖,入选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获湖南省廉政文化优秀作品一等奖。
二要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当下的社会变迁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大相径庭。人们的气质形象、精神追求、审美趣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文艺创作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同样肩负着阐释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的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年,由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娄底万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的30集电视连续剧《刘海哥的爱情故事》登陆中央电视台,在八套晚间黄金档每日三集联播。该局就是利用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刘海砍樵》,首次将这一湖南著名的花鼓戏改拍成电视连续剧,以全新视角发掘这个民间爱情喜剧传奇的新亮点,讴歌世间真善美,传播人间正能量。电视热播剧《琅琊榜》,也是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新和转化,反映新的时代诉求,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中国精神,作品与时代相接,引发人们共鸣,因此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站立在娄底这片土地上,感受娄底独特文化的熏陶,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文艺工作者要心怀文艺理想,潜心笃志、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
借力大数据,畅通“点菜”供需通道
(娄底市社科联李向红)
当前,我们一方面庆幸于社会物资的丰富,另一方面却感慨生活品质每况愈下,特别是把能够吃上一点农村的环保“土菜”视为奢侈。其实,一方面农村土地闲置很严重,农业产出效益非常低;另一方面市民只能抱怨吃的是转基因的、农残超标的、重金属污染的、激素催生的东西。
民以食为天,我觉得,解决这个“天大”的问题,可以借力大数据,畅通“点菜”的供需通道。
既然是“点菜”,就要尊重市场规律,分辨好“大众菜”和“口味菜”,做到明码标价,互利共赢。当前娄底发展面临两大重要任务,即加速转型与脱贫攻坚。我觉得借力大数据,在把控好“大众菜”与“口味菜”的基础上,可以做好加速转型与脱贫攻坚的结合文章,可以在扶贫攻坚中注重被扶贫单位的发展定位与产业规划,在激发被扶贫单位内生动力的基础上促进娄底转型发展。
一是根据市场大气候,发展规模龙头产业,满足市场的大众化需求,这是“大众菜”的布局。可以适当规模经营,批量生产,市场对接。但切忌盲目引导,要有顶层设计。
二是根据个性化要求,发展小型特色化产业,满足精品精致化的个性化需求,这是“口味菜”的谋划。可以与娄底当前特色小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如农村土地可以转包给市民使用,变为某个市民的“专供菜地”。也可以市民再委托农民日常管理,网站编号备案就行,可以采用签订合约的方式明确双方的权责,以农业保险的方式确保最低受益权限。市民也可以经常去自己拥有使用权的菜地上去“巡察巡视”,当然也可以网上“巡视”自己的菜地,及农民为自己喂养的鸡鸭鹅,猪牛羊等,这样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原有土地上种菜养鱼等,按照市民的个性化要求管理好土地,施有机肥,禁用草干灵、孔雀绿等强致癌药物,土地上的收成可以通过专有的绿色物流通道实现全省6小时以内直接送到市民手中。也可以通过环保农产品专网预定、认购。比如我需要一只山里放养的土鸡,放养时间2年以上,我只需在网上发布信息,产品全省6小时以内就可以供应到位。要把基层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出来,使之成为农产品信息的收集点、农产品物流发送的出发点。政府部门只需建立好完善的诚信体系,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确保农产品产地土质优良无污染,水质可靠,种子可靠,幼苗可靠、施肥用药可靠,同时标好产品溯原地,产品责任人。在此基础上,要确保物流安全快捷畅通低成本运营,要确保环保农产品专营专送,对虚假宣传的要处以重罚,并纳入不诚信人员名单,以免鱼龙混杂,降低真正优质农产品的信誉度。
“文化娄底”和《娄底文化产业网》征稿啦!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