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人们对足部真菌感染的通俗说法,还有人叫“香港脚”。医学上的正式名称是“足癣”,指发生在足部的皮肤癣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浅表真菌感染性疾病。
足癣最主要表现为水疱、糜烂、渗出、脱皮、瘙痒,多伴有难闻的气味。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趾间型、角化过度型(平底鞋型)、水疱大疱型(炎症型)和溃疡型,以趾间型最为常见。
足癣由于具有传染性,发病率高,据统计,全球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或正在患足癣。
此“脚气”非彼“脚气病”人们通常说的脚气,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是通俗的叫法。医学上,还有一种脚气病,和这个“脚气”有天壤之别。
足癣的常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指(趾)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常伴有甲癣、股癣和手癣。
而脚气病是由缺乏硫胺素,也就是维生素B1引起的,硫胺素缺乏能引起神经病变,在成年人分为“干性脚气病”和“湿性气病”两种形式。
干性脚气病表现为对称的周围神经病变,以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为主;而湿性脚气病则有神经和心脏受累的表现,后者包括心脏扩大、心肌病、心力衰竭、外周性水肿和心动过速。
脚气由真菌引起
脚气的诱因“脚气”之所以好发于足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足底和脚趾间没有皮脂腺,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
再加上这些部位的汗腺丰富,出汗较多,局部空气流通性差。这种潮湿、温暖的环境,又有角质层中的角蛋白作为真菌生存的丰富营养,更有利于真菌生长。
有一些人的足癣发病与生活习惯有关,如不注意足部清洁和鞋袜的卫生,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脚气的治疗以外用抗真菌治疗为主脚气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瘙痒等局部症状、降低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限制感染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或传染给他人。
最直接的治疗是使用安全、高效的杀皮肤癣菌药。
口服的抗真菌药物有:盐酸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灰黄霉素;外用的很多,以唑类(如酮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等)和丙烯胺类(特比萘芬、奈替芬)等。
不过,脚气的治疗以局部抗真菌治疗为主,对于局部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口服+外用”的联合疗法,疗程轻者一周,严重者两周,可达到80%以上的治愈率,这是个很好的效果了。
使用的药物,如果需要口服,建议可口服氟康唑(持续2~6周)、伊曲康唑(持续1周)、特比萘芬(持续2周),加外用御惠堂百草清足膏(可快速止痒杀菌,持续2周以上)。
如果担心副作用,建议先用外用的药,像御惠堂百草清足膏也比较便宜。
其他外用的治疗措施:对于水疱型或浸渍型的皮损,可使用1%的醋酸铝、5%碱式醋酸铝湿敷20分钟,每天2~3次;或在趾间放置纱布和棉片;使用干燥性爽足粉、鞋内使用抗真菌粉等。
脚气的日常保健及注意事项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每天清洗,勤换袜子,最好穿棉袜子。
个人的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分开、单独使用,以免传染他人,也不要手、脚共用。
不穿不透气的鞋子,以免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中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脚气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皮肤病,应避免搔抓,抓脚后要注意及时洗手,以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