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馈赠
亚拉自然保护区里的大象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大自然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同样,一个国家对待自然环境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性格。
凌晨五点,天还没有亮,亚拉的一间民舍旅馆的灯却亮了起来,我们带上相机和水坐上了一辆敞篷越野吉普车,在清晨的微光中驶向屋外的羊肠小道。敞篷车在平整的柏油马路上疾驰,凉爽又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我们现在是要前往斯里兰卡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6点整,公园开门,吉普车鱼贯而入,然后迅速分散,沿着各自选择的小路向森林深处驶去。这片树林枝叶繁茂,但密度并不高,也方便游客们看到野生动物。
岸边的水鸟
远观印度洋
我们很快就发现了几只正在觅食的野猪,还看到一群鹿正在悠闲地散步,路过了一些水塘,看到很多野牛在水塘里洗澡,有的只露出了牛角。除了成群的野牛、梅花鹿、野猪、猴子,还不时能看到一动不动的鳄鱼潜伏在水塘边,恍惚间,我以为自己身处肯尼亚或者南非的某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确切地说,这里是位于斯里兰卡东南角的亚拉自然保护区(YalaNationalPark),里面生活着大象、豹子、猴子、野猪、水牛、鹿和熊等哺乳动物,以及体长超过1米的蜥蜴和鳄鱼,包括孔雀在内的各种珍奇鸟类,被誉为是非洲之外最像非洲的自然保护区。
觅食的鹿群
我们的越野车司机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搜寻着野生动物,倒也乐在其中,这时一只正在饮水的大象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喝完水悠然自得地走上了吉普车开的土路,走向对面的树丛,对身边的车辆熟视无睹,也许他已经习惯了这些坐在车里观赏他的游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当地人对这片自然保护区的守护,这里每天都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门票收入占到斯里兰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作为斯里兰卡最有名的自然保护区,这个国家的精神密码就蕴藏在这片密林的深处。
Endoftheworld
此后在霍顿平原我们也深切感受到斯里兰卡人对于动物和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在前往霍顿平原(hortonplain)的路上,山路陡峭崎岖,遇到了一只被撞死的野兔,也许是由于凌晨天色昏暗,野兔行走速度又极快,容易被撞到,司机便停下车,用树叶将野兔的尸体拖至路边的草丛中,这样也不至于再被其他的车辆碾压。
在霍顿平原上住着一种叫水鹿的斯里兰卡网红,它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向游客们讨要食物。我们在霍顿平原徒步了9公里,4小时,期间穿越了森林、草原,翻越了山坡、峡谷,见识了斯里兰卡广袤的天象和草木。
霍顿平原上的特有植物
霍顿平原“网红“水鹿
走出霍顿平原后,我们来到了火车站,火车站建在半山腰上,陈旧而简单,等了十分钟,一辆比绿皮火车还要老式的火车慢吞吞地驶进了车站。火车内的座椅陈设也极其简陋,没有桌子。
火车开动起来,由于车速缓慢,车厢门都是敞开的,我站到了车门边,方便观赏沿途的风景,也有很多外地游客以及本地人和我一样,有的甚至坐在火车门的台阶上看着外面的高山茶园发呆。火车带着鸣笛缓慢的穿行在茫茫森林中,间或能看到漫山遍野的茶园,以及见缝插针种下的玉米和蔬菜。
我坐在热带的阳光和海风里,想起了曾经最爱的一部美国电影,描绘的是80年代的美国,我从那时便开始憧憬坐上这样的丛林火车,如今也算是圆梦了。
丛林火车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售卖花生米的大叔,我们买了一包花生米,他见我们在吃锅巴,便问这是不是chinafood,我们便请他品尝,他表示味道很好,我们便把仅剩的桃酥火腿肠都赠给了他,他尝了一块后又小心翼翼的用纸袋包好塞进篮子里告诉我们,要带给他的baby吃。
在兰卡短暂的旅行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这样善良友好的当地人,他们温和平静,不会大呼小叫,疾言厉色,或许是佛陀对这片土地的护佑,即便经历过殖民,爆发过内战,遭遇过海啸,但他们依然谦让、温和、友善,淡然满足的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明。
简陋整洁的车站
海岸线上的古城
小火车抵达了埃勒(elle)后,我们便一路南下,沿着海岸线开往欧洲人的度假天堂,位于斯里兰卡西南角的加勒(Galle),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堡。城堡建在一个半岛的岛尖上,三面环海,但因为地势较高的缘故,年那场印度洋海啸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
这座古城最早是葡萄牙人修建的,后来荷兰人打败了葡萄牙人,把大部分建筑推倒重来,现在看到的古城大都是荷兰时期留下来的,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和其他古城遗址不同的是,加勒古城是有生命的。城里的大部分房屋都住着人,仍然在行使正常的功能。虽然有不少临街的房子被改装成了旅馆或者商店,但房东们都相当节制,装修简朴,没有夜总会或者高音喇叭,晚上关门也很早,尽可能不影响居民休息。这种低调的作风和如今的丽江古城有着天壤之别。
殖民时期的荷兰人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建设斯里兰卡,比如,挖了很多条人工运河,其中有不少至今仍在使用;再比如,把欧洲的司法系统带进了斯里兰卡,这套系统也一直沿用至今。这些措施客观上帮助了斯里兰卡,使这个当时还处于封建君主时代的小岛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而加勒也逐渐成为斯里兰卡较为富庶的城市之一。
在加勒古城墙上,遇到一群当地的年轻学生,热情地问我们是否来自中国,并不断要求和我们留影合照,那天天气阴沉,正下着雨,海风也极大,但他们依然热情高涨,比出他们特有的剪刀手。
加勒的街区
斯里兰卡人仍然保留了古老的饮食习惯。他们平时最常吃的是咖喱米饭,就是在米饭上浇上几勺用咖喱汁煮过的蔬菜,然后用手拌着吃,不用任何餐具。斯里兰卡人很少吃肉,即使有肉菜,量也特别少。
兰卡人长年食素的一个原因是岛上丰富而又廉价的香料。香料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素食变得好吃,我们在斯里兰卡吃了一个多星期素食,一点也没有觉得厌烦,原因就是这里的咖喱不但味道好,而且种类繁多,起码在短时间内是吃不腻的。
素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自然是佛教。曾经有一位斯里兰卡学者说斯里兰卡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动物保护区的国家,当年摩晒陀来印度传教时,看到国王帝沙喜欢打猎,就向他转述了佛祖关于众生平等的教诲,帝沙听从了佛祖的话,禁止臣民打猎,这就相当于把整个斯里兰卡变成了动物保护区。
简单的食材
我们在加勒的一处民宿停留了两天,主人是一对好客的老夫妻,早晨大家正在吃早饭时,有一对欧洲老人正要启程离开,和主人道别,多次拥抱依依不舍,送别后女主人姗姗落泪,告诉我们这对夫妻来加勒的这段时间一直住在这里。欧洲人旅行大多选择在一地久留,慢慢品鉴游赏,有时在街边的咖啡馆里可以坐一个下午,因此在居住的旅馆也会停留很久,遇到善良友好的旅社主人自然会建立一段跨国友谊。
爱笑的兰卡人
回国后写下这篇文章时,正看到新闻报道斯里兰卡发生了洪水泥石流,遇难人数上百,向当地的旅行社询问后得知,我们去的地方并未受到严重的灾害影响,也算稍有安心。斯里兰卡每年的雨季都会有一些地方遭到程度不等的暴风雨泥石流灾害。
都说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滴眼泪,然而眼泪总承载着苦难,我却希望她是一朵鲜花,即便带刺,却依然能在印度洋上盛开出她的慈悲和友爱。
END
赞赏